苏州近代城市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21:56:5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众所周知,中国的城市设计史是社会变革的产物。从晚清开始,在洋枪洋炮中,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开始动摇,在普遍的城市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土地与工业,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分化、整合中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城市人口的集聚,使得土地与人之间的矛盾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许多古老的城市被夷为平地,火柴盒似的现代高楼拔地而起,延续了上千年的市容市貌变得面目全非。而苏州一方面有着2500多年不变的城址,775年不变的格局,以及遍及全城的古典园林、古街民巷;另一方面,西城、东园、观前、石路现代文明的勃勃生机,又向人们展示着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新苏州。因此,在我们呼唤建设有灵魂的城市和乡村,探究真正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城市设计发展之路时,把苏州作为剖析对象,对其在整个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设计进项梳理和研究,总结经验得失,提供一个借鉴的范式,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2.今天,在我们关注苏州乃至全国城市设计发展之路时,往往过多的强调传统,或者片面弘扬现代,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人为地设置了一个断层,这个课题的出台也是对这一缺失的弥补。

3.对苏州而言,回首百年,传统的城市设计格局已经打破,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后现代多元共存形成了当今现实的生存环境。然而,如何建构真正属于苏州自己的现代城市设计体系,仍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因此,对十九世纪末到现在,苏州城市设计的巨大嬗变进行回顾和整理也昭示了重要的学术意义:其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是构成苏州现代城市设计史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二,在尚未完成的中国现代设计体系的建构中,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特别的参考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研究成果来看,大都集中在对其绿地景观系统的分析、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乡城市水景观形成的深层机制、城市文化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名城的保护与更新等方面。研究的时间段也大都锁定在古代(如宋代平江城)和改革开放以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整个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初期的研究都相当薄弱。而从社会转型入手对苏州的城市设计进行纵向研究和梳理,找寻规律性文脉的著作和专题论文还没有。东南大学陈泳的博士论文《苏州古城结构形态烟花研究》,借用了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理论阐述了苏州古城区的形态演变轨迹,但重心在改革开放以后,解放前的研究资料不够详实,也缺乏对其历史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耶鲁大学的PeterJamesCarroll的(耶鲁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未刊),则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从晚清到民国早期苏州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了筑城的历史,开创了我国水城设计的模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封建时代苏州的城市形态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期才开始被动转变。在转变的过程和随后的发展中,有几个关键阶段不容忽视。一是晚清到民国初年;二是1927-1937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这两个阶段是苏州近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苏州从封建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时期。突出人的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历史偶然性作用等等,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也不是80年代确立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酝酿,成熟的进程。研究计划主要是基础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以及访问城市建设者,政府人员,文博工作者,古城居民等,获取相关资料,参阅文献、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考证、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的关注点在转变的过程和随后的发展中,有几个关键阶段不容忽视。一是晚清到民国初年;二是1927-1937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这两个阶段是苏州近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苏州从封建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时期。突出人的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历史偶然性作用等等,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也不是80年代确立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酝酿,成熟的进程。这就是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所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