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目的及意义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可算是中国古典建筑与艺术的巅峰之作。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留下了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是在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中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为代表;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给自然园林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创作条件,如避暑山庄、圆明园;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都是“以小见大”、“壶中天地”等须弥芥子般的造园思想。园林逐渐从游赏到可游可居的方向发展,大型园林不但仿山模水,而且还集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套园的格局,更引文人墨客前来赋诗作文。
嘉靖末年,江南兴起营建私家园林之风。到万历年间,便已从吴中扩展到了江浙一带。晚期明文人对私人空间的营建和眷恋,其目的不外乎逃逸世俗,建立起一个相对文雅的独立空间,以环境的清幽宁静脱离现世的踌躇。本科期间偶得《越中园亭记》一书,阅览后被祁彪佳笔下各式精致的林亭园斋所吸引,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寒假期间与同窗来到江浙,对书中所描绘的现存园林一一考察:与沈园近距离接触让我想起陆放翁凄美的爱情故事、探访拙政园令我感叹众星拱月的建筑和清冽的荷花池面...能有机会切身体会古典园林的美感,不论作为一名观赏者还是研究者,我想我都是受益匪浅的。当代虽然对明清园林史有大致的介绍,然越中写意景致却鲜有人了解剖析。“池台绝盛”、“落霞晚照。恍若置身天际”,《越中园亭记》中这样的描写数不胜数,此行更令我对明晚期私家古典园林有浓厚的兴趣,遂有意写一篇以《越中园亭记》为代表的,以此对明清古典园林的审美观进行深刻的阐述与分析的论文。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传达审美情趣的建筑风格,亦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构书堂三楹,旁有小阁,外通曲沼。幽径中杂植草花数十本,坐憩可以忘倦”园林建造不仅是工匠所为,渗透了古人的情怀,是一种风雅的举动。本文基本围绕着《越中园亭记》以及祁彪佳其他的一些书籍,结合明清中国古典园林史,探讨明晚期越中地区对园亭的审美观念和造园方法。
首先,明晚期园林建筑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明代的政治政策影响着明朝园林的建筑和发展,园林经过宋朝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完善,风格也有所改变。通过把握大致的时代与背景,梳理出越中园亭的造园特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5年12月初定论文题目《论越中园亭记的园林审美观》
2016年1月前往越中园林进行实地考察。
2016年1月中旬与导师沟通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寓山注序》,祁彪佳,祁彪佳集,北京中华书局
(2)《祁彪佳园林小品的审美品格》,李灿朝,湖南理工学院
(3)《潇湘八景与中国古典园林》赵海燕,北京大学哲学系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