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实践初探——从《偶戏》课例出发开题报告

 2022-11-27 13:54:5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苏州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门类齐全,所拥有的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名列全国各城市前茅;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早,并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都充分显示了苏州的文化底蕴之丰富、文化创造力之活跃和文化自觉之成熟。本课题基于研究者在教育实习期间对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情况及美术社团活动情况的观察和调查,并尝试进行了“非遗”进课堂的相关教学实践。研究者试图从五年级美术《偶戏》课例出发,关注苏州地区的“非遗”传统文化及其背后丰富、深刻的美术课程资源。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非遗”进课堂无疑在“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价值与意义。从文献整理的情况来看,“非遗”文化资源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统整、融合尚待深入,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尚显单薄。故此,研究者从《偶戏》课例中的“非遗”文化与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出发,在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与“非遗”进课堂相关的设计思路、教学策略和实施意见。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者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中的教学实践探究苏州地区“非遗”文化进课堂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并通过调查问卷、教案撰写、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归因。研究者尝试从学生视角出发,探索“非遗”进课堂的实施策略、实践路径、教学评价及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之上,触及小学美术学习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并试图在美术核心素养养成、美育教育实施等方面提出个人思考和建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探究单一的“非遗”进课堂教学实例,而是冀望从这一案例研究出发,从更宏大的视角和更高远的基点出发触及美术核心素养、美术终身学习、美育教育实施等前沿热点命题。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从“非遗”进课堂美术教学实例《偶戏》出发,以“偶戏美术教学”和“吴江木偶昆曲非遗美术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教学观察与实践,探讨“非遗”进课堂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方略。同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文献检索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与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非遗”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理念、实践应用、作业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情况。进而,探究“非遗”进课堂与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联。研究者冀望通过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实践应用研究,探索美术核心素养养成、美术终身学习、美育教育实施等方面的思考理路与实践路径。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在前期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教案撰写、教学观察、作业评价、教学反思和阶段性的问卷调查等实践环节,从《偶戏》这一典型课例出发,阐释“非遗”进课堂相关设计思路、教学策略、实施路径以及影响结果等。通过较为系统的实践应用,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就小学美术“综合·探索”课程模块中的教学策略、课程改革、实践方法等问题提出论点并予以证明、阐释,形成具备一定价值的结论,在此基础之上,触及小学美术学习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并试图在美术核心素养养成、美育教育实施等方面提出个人思考和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

(1)调查取材法:获取教学观察素材、数据和相关体会、经验。

(2)交流探讨法:撰文阶段与指导教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听取建议和意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1]:李朝霞.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渗透非遗元素[j].中国教育学刊,2017,(第10期).

[2]黄艳芬.传承非遗,让“节气”走进小学美术课堂[j].亚太教育,2020,(第4期).

[3]杨凤.感悟传统图案艺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j].读与写(教师),2020,0(10):0269-026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第七学期第二——十一周进行教育实习,思考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搜集相关资料与素材;

2.第七学期第十四——十五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

3.第七学期第十六周接收毕业论文任务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