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通过实际调研了解居住区内景观设计中的组成要素,了解居民交往时对景观组成要素的要求,发现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研究,寻找促进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组成要素的形式和功能;三、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研,了解居住区不同人群对交往空间景观的要求,寻求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交往的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的形式和功能。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于1979 年重新建立了社会学这一学科,于是,社会交往的理论和经验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人际交往理论、社区理论、社会化理论、居民行为动机等几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们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力图在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达到社区重建。南方城市相继开发出高层空中花园、居住底层架空交往平台等一些有利于人们交往的空间环境,为城市增添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另外,在理论方面,天津大学荆其敏、张丽安教授著写的《情感建筑》一书详细研究了情感化、人性化的空间,其中包括了邻里交往这一重要的部分;李道增先生的《环境行为学概论》,论述了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人对聚居地的基本要求以及环境行为研究的方法等。其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我国的许多学术期刊上也有许多探讨邻里交往空间的学术论文。
国外较早提出城市社区中人的行为与环境空间的问题,1961 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著写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从对街道空间中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而探讨城市街道生活的社会性;1968 年S.凯乐(Suzanne Keller)著写的《城市邻里单元》,探讨了邻里是否必要存在的方法;1971 年,杨.盖尔著写了《交往与空间》,书中继承了行为学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运用什么建筑手段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去休闲、娱乐、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发生,都在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以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不同层次居民的交往规律为主要参照,以居住区交往空间中的景观组成要素为基础,进行实际调研,并以人居环境学为根据对交往空间内的景观组成要素的使用状况和景观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的方法,并为营造推进邻里关系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提出意见和建议。
4. 研究创新点
以往对居住区邻里感情也进行了研究,但侧重从建筑学或规划学的角度考虑公共空间的设计,但是对于景观设计学方面涉及的却不多,本论文上海地区的居住区为实例,以居住区交往空间内的景观组成要素为基点,以人居环境学的知识为依据,并通过对传统社区空间的归纳总结,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积极营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人性化的交往空间来达到促进邻里感情的目的。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