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代城市的居住区中,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邻里情感渐渐淡漠,而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者们常常只注重将居住区设计得更漂亮,却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如何才能创造更好的住区景观,唤起居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使邻里情感得到回归?本文将在总结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归纳出一套有利于促进邻里间交往的设计方法,作为设计工作的参考。
希望通过对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探索引起更多人对于现代社会中邻里情感的关注,创造出更舒适、理想的住区景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认知理论与社区规模:缩小住区规模是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由汽车交通需求向人本尺度的回归,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符合人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增加居民彼此认知和交往的可能。同济大学周俭、北京设计研究院的白德愈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分别指出我国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应控制在4公顷以内,或不超过150m的空间范围,住区的人口规模应控制在600-1000户、2000-3000人左右,认为此种环境下有助于互助型令卜里关系的形成。
2.邻里交往层次理论:在《建筑模式语言》中,亚历山大指出居民相互熟悉、便于交往的户数为8-12户,这样的邻里范围限定之内,居民的彼此了解程度较深。聂兰生先生提出的交往单元、以及张守仪先生所提的住宅小团分别定量与定性地提出了我国住区最基层邻里交往空间的户数规模。
3. 交往尺度理论:住区公共空间的亲切、近人尺度有助于促使居民交往行为的发生。f吉伯德提出,亲切的城市空间,其宽度一般不大于80英尺(24.38m)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对两建筑间距离d与建筑高度h的比例关系的论述较为详细,指出d: h=1是空间尺度让人感觉迫近或远离的转折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摘要
1.绪论
4. 研究创新点
注重住区景观的日常户外使用对邻里情感的影响,从人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心理需求出发进行研究,强调住区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