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设计并不是一种装饰行为,它涵盖了各个区域的特点,突出其特征性和整体性。
交通系统的日益发达,城市区域特征的日趋个性化,向城市交通系统景观多样化提出新的要求。
地铁站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所在区域对外的重要门户。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已紧密融合在一起,交通枢纽的设计实质上已上升到城市设计的高度,不仅要提出完善的交通换乘措施,还要对其自身和周边环境进行优化和整合。近年来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主要体现出:规模的大型化,空间的立体化,功能的多元化和以人为本的关注等趋势特征。国外对于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发展问题,已有不少研究,如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Peter Calthorpe提出的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论,和 1997年Cervero和Kockelman提出了关于TOD的3D原则, 即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合理的设计(Design)。美国学者Wayne Attoe和Donn Logan提出的城市触媒(Urban Catalysts)理论,也强调将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中的新元素,通过枢纽的综合开发,达到城市功能集聚效应和建立城市地上地下步行系统,引发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和建筑的反应。总体来说,国外的研究强调把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考虑,重点关注交通节点和城市功能的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关系,并在交通枢纽区域城市形态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1)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是城市转型的新动力;(2)鼓励枢纽区域进行复合集约的、高强度的公共开发;(3)强调枢纽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协调设计;(4)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5)重视面向步行者的设计;(6)重视地上地下空间的联动开发;(7)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地铁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简称城轨系统)提供铁路列车停靠的站点空间,此类基础设施往往使乘客对城市产生快速认知。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将地铁站作为展示地区文化的窗口并付诸实践。如巴黎许多地铁站的进出口处各种各样新潮前卫的涂鸦墙,展示了年轻与活跃的文化氛围;北京地铁站青花瓷式的壁画中透漏着浓郁的古典中国风,由此向数以万计的乘客展示北京的独特历史古韵。虽然以地铁站代表城市文化的实例已有很多,但针对地铁站和校园特质的结合、创造具有校园文化气息的地铁站景观的例子在国内外均鲜有耳闻。借南京地铁三号线新庄站与拥有百年历史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碰撞,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校园文化要素和传统的历史文化符号,使南京地铁三号线新庄站散发青春校园活力,彰显百年校史沉淀。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设计项目的背景条件、重要性;2.设计项目的环境概况,包括现场地形、周边环境、历史人文要素等。需要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实地测量等;3.受众(包括南京林业大学师生、周边居民等)对地铁站功能、效益的期望;4.立足校园文化、突出校园特色的设计立意;5.地铁站景观与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部景观的融合、呼应。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1.使大学校园的丰富热情与活力与地铁这一冰冷而司空见惯的的城市交通枢纽系统产生激烈碰撞与对话;赋予地铁以及周边景观以浓郁的大学校园特色,同时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外围氛围,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开放空间;2.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大学与展览厅,对现有秩序的重新整合,互利互补。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