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规划设计中的微气候策略II开题报告

 2021-08-08 22:32:5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气候对于景观影响深远,不同地域其景观特点有很大区别,这些区别表现在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传统上,而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于气候。印度建筑师查尔斯科里亚则认为,在深层的结构层次上,气候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形式。

现今,众多风景园林设计大都是以满足审美需求为目的,盲目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从而忽视了场地设计对微气候的作用。本文希望借助大量文献阅读,发现影响场地微气候的因素,通过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CFD)定量分析,找到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场地规划设计方法,最终通过场地微气候优化高效利用能源,满足人体舒适度需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世纪初,由于城市化加速,城市的热岛效应愈发明显,城市气候设计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城乡规划学科以低碳城市理念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合理规划城市土地资源,控制建筑密度、尺度的措施,以求在城市规划层应对城市气候变化问题。例如德国斯图加特,在受地形和植被制约下,通过城市形态建设与当地气候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模式,形成了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新模式。1908年,赖特提出有机建筑这一概念,旨在使建筑融入周边环境。1956年,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里将生态学和建筑学两个名词合并,创立生态建筑学。1960年,黑川纪章、菊竹清训等日本设计师于东京国际设计会议上提出新陈代谢理论。1963年,V奥雅戈发表了《设计结合气候》,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至此,气候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的50余年间,在诸多国际会议中,均有不同影响的文章和理论被提出、发表。不仅是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在这方面的探究也有不少。例如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所阐述的,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但是,风景园林学科内,国外的同类型研究大多是在区域气候层面上进行的,对于具体场地的微气候优化设计仍然较少。换而言之,虽然这些研究对规划设计工作有指导意义,但是缺少具体的方法,使其研究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比国外,国内开展同类型研究较迟,学术著作也相对较少。值得欣慰的是,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和徐小东、徐宁《地形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规划设计应对策略》则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法及相对成熟的理论依据。《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一文中,发掘景观元素微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系统的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并且搭建起人微气候景观空间的互动模型,这些创造性概念的提出,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同时,国内的研究也具有同国外同类型研究相类似的问题,即研究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前期分析:场地设计中影响微气候的场地地形、植物因素和场地设计中微气候分析方法并且分析以微气候优化为导向的建筑周边环境要素案例;

2.数据采集:针对其中至少一块场地,结合地形图,采集数据并对其进行现场调研,并对其进行三维建模,之后采用cfd类软件进行盛行风和表面热能分析,据此形成不同布局的微气候设计情景分析;

3.方案设计:根据以上分析,对选中的场地进行以微气候优化为导向的方案改造设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先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并结合场地实地调研,运用CFD类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然后选择某块场地具体规划设计,最终通过图纸、表格的方式力求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研究成果。

并与国内外最前沿的同类型研究进行比较,得出该课题尚且存在的问题,更深层次探究场地规划设计中优化微气候的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