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景观价值与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旨在探讨在旅游视角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达到乡村生态型、景观性、旅游性的有机统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乡村景观的研究
纵观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的经验,其研究内容有:①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②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③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④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⑤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坏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农业地理学家的兴趣。1960~1971年在奥特伦巴(e.o.ot-renba)的倡议和领导下,出版了《德国乡村景观图集》,土地利用图和农业结构图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索尔认为乡村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相互依赖的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单元,或者是在一个乡村地域内相互关联的社会、人文、经济现象的总体。社会地理学家着重研究社会变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把乡村社会集团作为影响乡村景观变化的活动因素。
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的居住环境,提出乡村景观的生态型、地域性问题,阐述乡村景观建设的定义和意义,建设乡村景观的目的和内容,指出人们对乡村景观价值认知的误区以及功能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关于我国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的一系列探索意见,以期更好发展乡村景观。对城市典型乡村景观进行研究,对象主要为南京桠溪国际慢城,通过实地调查,找出慢城在保护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旅游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的生态性、旅游性、地域性有无完美契合,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景观释义、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乡村景观开发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着重探讨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这两部分。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进行课题的研究
4. 研究创新点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替代性旅游活动十分推崇,乡村旅游也在此背景之下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人们对乡村经管的价值认知过于功利化,没有回归到它的本真,造成功能规划的不合理,市场化痕迹显著。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剖析,修正关于乡村景观的价值认知及功能重构,凸显乡村经管的生态性、地域特色,表达笔者对合理适度开发乡村的愿景。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