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格局,一墙之隔的社区生活和快节奏的人来人往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本次课题,从多方面对人的交流行为和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并对新宋氏山水文化进行分析和了解,结合中国光谷花山新城腹地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所存在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从而更加深入了解该地所针对的目标人群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城市历史文化特别是光谷花山文化,寻找城市记忆碎片,力图打造出具有人性化同时也具有设计感的交流空间。同时,在现有的新中式建筑风格的理论及经验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彼此的情感联系和内心的归属感的方法,为此提供给人们新的视角,从多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应于城市居住区的复合功能性场所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的交流相对割裂,住宅区的构建模式也出现足不出户、缺乏交流、功能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当下住宅区的设计理念不仅要适应城市化发展,还要推陈出新焕发活力,这种活力就得通过对生活场景的优化来提高公共参与度。而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让高新区建设成为主流,对于一些青壮年(此次设计的目标群体)来说,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之余,他们追求的应该是具有与他们生活品质一致且有回忆,永垂不朽的东西,更需要有能够让他们放松且放下网络的东西,这便是设计中所追求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试想一下,当我们放慢脚步,体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烂漫时光,从宋人那里汲取雅致生活的智慧,别有一番韵味。而作为设计者,我们需要通过对住宅区内使用主体、周边交通条件与环境、地域文化与人文文化等元素的梳理组织,探索总结出该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交流会客标准和功能性要求,对中国所独有的历史文化,东方雅致做一定的丰富构建良好的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交投华园地处中国光谷花山新城腹地,占据绝佳的湖、山、河资源,是武汉不可多得的山水自然福地。它东邻严东湖,南接花山河,西眺严西湖,北望龙角山。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文化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宋代。融合宋朝文化特色,借古喻今,以自然为调,以典雅为准,取线条于山水,道构筑于万物。梳理宋代的诗词雅颂,琴棋书画找寻其中符合的城市记忆点,并结合现代文化对其进行新旧的交融,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再现东方美学和简约、明快、雅致、轻奢的新宋代风格。而上河雅集作为三大之一的架空层半开放式会客空间,位于交通要道上,主要用于社交,其设计的意义遵从以礼相待,以客为尊的原则,一帘花影,一方茶席,力求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带来宾至如归的美好体验,同时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激发社区活力,建设一个有温度有情感连接的社区。
如今,随着城市文化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更专注于空间带给人的心理感受。通过本次课题对会客空间的研究,力求探寻空间对人交往行为的影响,从而找到什么样的空间容易促进社交。在2019年2月,Wutopia Lab为万科中西部区域设计的“有空”客厅中调研发现社区社交的主要群体是女性,其范围达至整个家庭,而孩子更容易有主动社交的欲望。在心理需求上,封闭而在视觉上是半开放式的空间更容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的金彩美老师也曾探讨过情感变化与居住区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更愿意在半开放、半私密的场所中停留, 这样既可以给自己的心理上有一定的安全与保障,观察到人群的各类活动, 又可以在一定时间的熟悉过后有参与其中的欲望。由此可见,社区交流会客空间已经有了其特有的生活性,如何促进社区邻里之间的交流以及展现空间的利用价值将成为设计的重点。
国外对公共空间的情感研究和互动诉求最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丹麦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优质的户外空间质量会带来高频率的自发活动,而高频率的自发活动才会带来更多的社群互动参与。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意识起源于空间的互通性,在一个公共空间里,当有人开始做一件事时,别的人就会表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会亲自加入,要么会体会一下别人进行的工作,这便是空间让人表现出来的正效应过程,每个人的每项活动都有可能会影响周围人和事。但如果人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过于分散,则几乎每个人的单项活动都没有机会相互交汇具有感染力,这也就是空间让人表现出来的负效应过程。与此理论互通的典型案例便是罗伯特泽恩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呈斑块状分布在城市的高密度中心区,以狭小集中的共享空间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来往者的参与度。 不仅如此,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也曾在《隐匿的尺度》中分析了在人与人交往时各大知觉器官是如何感知周围事物与环境和其发挥的功能并提出社会性视域即当人的距离超过一百米时便失去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可能。通过调查研究,儿童和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主要需求是安全和愉悦,青壮年的主要需求是舒适和轻松,并且青少年更喜欢相对私密和独立的空间,而中老年更偏爱大片的休息区域,因此半开放半私密的空间更能体现全民性,柔化空间边界,给心理上带来舒适感。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宋朝历史文化背景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宋朝建筑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对居住区上河雅集周围的现状条件、建筑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进行梳理。 (2)资料查阅与人群调研。通过查阅各类文献对项目规划有初步认识,并进行目标人群考察,分析记录场地尺寸规格和意向风格。 (3)案例分析与查找。查找相关的设计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合自身选址,明确自身设计方向。 (4)前期调研报告与草图阶段。归纳人群需求,确定风格色调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概念草图。 (5)深化、修改方案。
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融入新宋文化,在中式风格的基础上,找寻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点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上河雅集作为交流会客空间,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一个半开放式的共享空间,搭建社区人与人之间,社区人与外来人之间的一个互动平台,你我之间不再是墙角之隔的陌生人,而是有温度有爱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人。
本方案根据调研,查阅浏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论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群需求,对场地及周围环境进行设计分析。 (1)文献资料查阅。有针对性的对宋文化、交流互动共享空间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考证空间对人交往行为的影响的文献、期刊、相关著作等。 (2)调研。通过目标人群分析和武汉光谷区域的发展研究,了解该区域的人文文化、实地环境、地形等,发现上河雅集所处的位置及应实现的作用,取得史料以外的珍贵资料,弥补其资料查找的不足。 (3)归纳分析。利用整理的史料,以及调研的数据,对该区域进行系统分析,寻求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碎片以及当代社会人们的需求。 |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9年9月18日—12月17日:下达毕业设计任务前期资料收集与查找 2019年12月18日—2020年1月6日:调研、选址、走访询问 2020年1月7日—2月15日:前期资料整理与查证,案例查找 2020年2月16日—2月29日:选题审查,前期构思与草图方案 2020年3月1日—3月25日:文献整理与论文框架、完成开题报告和任务书及审查工作 2020年3月26日—4月15日:完成设计草图,初步方案定稿 2020年4月16日—5月31日:图纸绘制、模型制作、完成阶段性成果报告和毕业论文 2020年6月初:准备毕业设计及答辩 |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孙自豪,杨海彤,大唐芙蓉园: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洛阳日报,2001(03),171-172 [2]魏明汉,居住区高层住宅建筑底层架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郑州大学,2015,1-154 [3]孙宇,吴军,基于共享理念的居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天津市华苑小区安华里和居华里为例,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9-02-28,1-7 [4]牛婧,农村住宅空间和生活方式变化关系的研究--以辽南地区为例,大连理工大学2019-5-20,1-175 [5]周勇,未来社区特色场景设计研究——以礼贤未来社区为例,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20-02,25-27 [6]王欢,苑媛,改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方案设计,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2020-01,146-147 [7]吴逸飞,以“隔代互动”为主题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9-12-27,84 [8]李小云,包容性设计——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江西师范大学城建学院,2019-11-26,27-31 [9]朱媛媛,叶姗虹,袁亮亮,“重构与激活”社区邻里空间景观设计,淮海工学院,2019-07-24,97-98 [10]廖蕾霜,杨曦颖,邓莉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宋代审美现象的雅俗通融影响因素研究2019-07-10,11-13 [11]刘同同,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论“简古朴素”的宋文化与现代极简主义的比较,2019-05-15,66-67 [12]仇佳琪,许家铖,河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论新型集约住宅体系下,空间共享的可能——以极小型集合住宅设计为例,2019-08-01,149-150 [13]龙灏,李世熠,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重庆大学山地城镇与建设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空中通廊”开始——高层住宅邻里交往空间复合化发展新特征,2019-12-28,44-53 [14]匡绍帅,肖华斌,山东建筑大学,住区户外空间对隔代养育日常交往的提升研究——以济南市雪山片区为例,2019-10-19,774-782 外文文献如下: [15] Yuansheng Huang ,Yousheng Li,Researchon the Pastoral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Aged Community under the Public Space,10.2991/amms-17.2017.102,483-487 [16]Hill,Stephen,Planningprocess restores influence to shape sustainable communities,Planning,2008,1-26 [17]《LIFEBETWEEN BUILDINGS》Using Public Space.by Jan Gehl. Van Nostrand ReinholdCompany Inc 1987,1-54 [18] Charlotte SkauPawlowski, Laura Winge, Sidse Carroll, Tanja Schmidt, Anne Margrethe Wagner,Kamilla Pernille Johansen Nrtoft, Bettina Lamm, René Kural, Jasper Schipperijn, Jens Troelsen,Move the Neighbourhood: Study design ofa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public open space intervention in a Danishdeprived neighbourhood to promote active living,BMC Public Health, 2017, Vol.17 (1),478-481 [19] QiyanXing , Lichao Chen,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Emotional Expression Based on LandscapeArchetypes Theory,10.2991/meeah-18.2018.27,1-34 [20] Urban DesignInternational,Fromtraditional to contemporary: Revelations in Chinese garden and public spacedesign,2010,208-220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