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零星地块指在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因规划不当遗留的面积较小、尚未开发或得不到有效使用的地块。因用地面积较小或因相邻设施的限制、道路按红线拓宽等因素,政府和开发商难以针对用地进行独立开发,用地面积一般小于3000平方米。对于零星地块主要是基于居住环境、社区职能、周边要素、历史因素等来改造设计,在于解决对建设和谐城区带来的问题,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我们看待高速城市化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既是对生态环境的挑战,又蕴藏着新的机遇,国际和国内城市规划设计领域都越来越重视零星地块再生带来的效益。
马健峰、杨连娣在《黄浦区‘边角料’地块改造探索》一文中对上海黄浦区旧式里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做了探究。首先,界定了“边角料”地块的概念,并对地块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类,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然后,列出“边角料”地块的存在,对建设和谐城区带来的问题:(一)居住环境差,社会不和谐;(二)土地整合受限制,社区职能难以体现;(三)土地利用难度大,难以开发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规模化楼宇或小区。该规划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重点突出原则、区域平衡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将地块划分为政府公共设施、城区服务设计、商业设施、小型商办综合设施四大类,采用拆除和整治两种改造方式,结合区政府年度建设目标和“十一五”规划项目安排,结合周边重要交通市政建设,统筹考虑、逐步推进,制定分期分批实施计划,将改造时序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性建设,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
地块位于武汉市临江大道长江大桥下,呈三角形。地块北侧是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建桥纪念碑,由一个折跑大台阶连接地块与大桥,中间平台广场有纪念碑,供人们拍照留念与观看驶过的火车。地块东侧即是宽度1500m左右的长江,与汉阳隔江相望,对于从西边过桥而来的人们来说,是武昌区的门面。北侧有敬老院和武昌区水务局,整个设计应考虑到周边社区老年人的活动需求。附近其它重要因素有轮渡码头、户部巷小吃街、黄鹤楼景区等旅游景点。
武汉长江大桥是连接武昌区与汉阳去的跨江通道。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其历史价值应当作为此次设计的文化元素之一,参与建桥的历史人物和丰功伟绩也值得被歌颂。本次设计还需要将前往长江大桥观赏江景和夜景的人们统筹其中,可以设置更佳的观景停留点,因为现存的观景点不能够遮风挡雨,所以在整个改造中会增设尺度适宜的构筑物。对于历史构筑,坚持不破坏和设计为其服务的原则。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周 文献调研 现场调研,完成开题报告
第2周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设计内容进行分析
第3-4周 初步方案设计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澳门城市“剩余空间”开发利用途径》——佘美萱、叶昌东、李敏——山西建筑
2. 《黄浦区“边角料”地块改造探索》——马健峰、杨连娣——上海房地
3. 《让空间回归市民——上海外滩滨水区景观改造设计》——吴威、奚文沁、奚东帆——中国园林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