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华、共享科技•南京古秦淮河沿岸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2021-08-08 14:47:4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绿地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秦淮河为南京的母亲河。

尽管近年完成的外秦淮河滨水改造使两岸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水体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国外城市滨水区域的演化,可概括为: 自然形态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滨水区开发三个阶段,是一个由繁荣到衰退到再开发的过程。西方城市最早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来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不乏滨水绿地的建设。1840年唐宁提出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肺的观点,呼吁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以始于英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为起点,城市中建立了各类公园改善环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代表。1880年奥姆斯特德主持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用河流及滨河绿色开放空间把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将河流自然演进过程与城市空间拓展相结合。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将运河水系作为城市核心区外围的保护缓冲带,与绿带结合串联起城市景观 。英国风景园林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从流域的角度对滨水环境规划做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在不破坏水资源的情况下开辟滨水游憩设施,推动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保护和历史保护运动促使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城市滨水区的复兴运动,衰落的城市滨水区被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替代,居住、游憩、办公、商业等功能在滨水区得到整合。目前,西方城市滨水区已从局部景观改造发展到针对流域、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融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注重水环境的系统性、生态性和多目标性,以及自然资源保护、雨洪管理、滨水景观营造、滨水用地多功能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方面,已形成相对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滨水区建设起步要晚很多。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滨海、临江发达地带开始了城市滨水区域建设。90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扩张和更新,开始借鉴外国滨水区建设经验进行滨水绿地建设,迎来滨水绿地开发的高潮。20世纪90 年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编制的北京市永定河《绿化景观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以安全行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载体,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以生态屏障为目标,林水相间,以绿养水,因势利导的滨水绿化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景观都市主义者认为应合理利用城市水系这一自然资源,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利用自然水系生态过程来设计在这一生态景观基底上,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游憩场所。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前期调研及项目分析

(1)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2)确定研究课题:水木清华南京古秦淮河沿岸景观设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对古秦淮河沿岸设计,秉承古韵传承与科技发展设计理念,在保护、修缮现有场地文化遗迹的同时糅入当代先进科技元素,达到一种忽梦忽醒的幽静城市空间。

所谓古韵传承,就是保留场地原有建筑以及空间结构布局,在不做大的改动的基础上提升场地活力与魅力。包括:修缮建筑内部结构,美化建筑外部形象;整体结构布局保留,相关冗杂设施剔除或改良。

所谓科技发展,就是在现有场地内增添有关南京科技发展的设计元素,充分展示南京现在与未来发展前程似锦,在人们游览南京古迹时,同时看到更加繁荣的未来。古今结合,打造南京首个穿越式公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