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环境分析开题报告

 2021-08-08 01:55:39

全文总字数:226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步行,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一项行为方式,是每个人被赋予的自然权力。人类的历史正是由步行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一步步推进和发展,其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社会,汽车代步早已不是新鲜事。尤其是随着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汽车更是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根据中国交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84亿辆,新车销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呈显著增长趋势。城市以车为本的现象日趋明显,这无疑深刻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方法还是从市政建设的投资成本来看,步行道路已经彻底成为机动车道路的附属。

纵观历史,古时以步行路网为骨架构建城市的观念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城市中人本位逐渐被车本位取代,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安全威胁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许多国家逐渐意识到:步行作为城市人群的重要交通行为方式,其环境关乎城市生活状态与整体环境发展。例如美国于1991年颁布的《多效联运陆上交通效率法》以及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交通公平法》,开始从政策上开始远离以汽车为中心的规划。2012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制定出一系列量化指标,更是明确了步行环境对于城市而言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步行对于都市人群而言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更为深刻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一种手段,客观角度而言也是联结人与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步行空间及景观设计、步行环境评价体系、优秀步行区域规划与设计的案例研究,步行环境对行为影响等方面,在空间分析、步行性测度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相关学者在国内外城市中也开展了实证研究,具有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具体如下:

国内:

(1) 城市肌理与可步行性:将城市肌理及其内蕴的解析度概念运用于城市步行空间与可步行性的研究中,对尺度层级性、连续性以及公共性这3 个城市步行空间的基本特征展开城市形态学的分析与解读。(2013,邓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

(1) 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对于城市步行环境进行宏观上的基本梳理和分类,包括步行环境的历史、类型、分布以及评价方法常见问题等多方面要素。

(2) 对南林及周边区域展开环境行为调研,调研内容包含人口密度、土地混合利用程度、设施可达性、街道形态等方面,以及对于使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基础数据信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结合空间分析和gis、depthmap等信息技术软件的运用,获取客观详实的场地信息以及数据,实现调查结果可视化。

(2) 对校园和周边社区日常生活环境调研,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及较高的可操作性,同时现实意义显著。

(3) 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包括园林、建筑、规划等领域的协同作用,同时包含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研究,能够实现对于城市步行环境更综合的认识,进而为更加客观、充分地改善现有步行环境提出优化方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