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沿线绿地空间景观质量评价与优化开题报告

 2021-08-08 00:47:38

全文总字数:247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建国以来,南京明城墙经历了从被保护到被拆除再到逐步受到重视而保护的阶段,是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遗址资源,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城市发展与大众心理需求形成供求关系,城市绿地逐渐成为城市地域特色最直接有力的表现。依托明城墙建造的绿地空间占据了南京一大部分城市绿地,所以如何优化城墙绿地空间和如何将其创造成为南京市核心公共空间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研究意义:南京明城墙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具有有效的传播方式和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城墙沿线绿地空间作为可直观的子效果,是极具代表性的,渗入到现代社会大众对人居环境的认知和需求。优化发展空间绿地结构与保护和传承明城墙的历史文化意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京城市特色,强调了城墙作为伟大遗产的重要性。使绿地空间成为构成城市特色的关键要素,将南京明城墙沿线绿地空间变成城市空间中的核心公共空间,研究整体保护及优化策略。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城墙空间的国内研究

针对南京明城墙经验讨论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国内,以南京范畴的学者居多。目前与城墙课题相关的研究大多从历史角度出发,其中包括:历史遗产保护研究,挖掘城墙价值;考古学研究,理解古代城市与社会文明进程,如城砖砖文的文化价值;中国军事史研究,从防御角度反观火器发明与军事能力的进步。这部分相关论述有《南京城墙志》(杨国庆,王志高)。南京明城墙在城市的不断演进当中均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与城墙相关部分也被作为城市发展内容整理到城市规划历史专著当中,如《南京城市规划史》(苏则民)。此外,东南大学马骏华在博士论文《城市遗产的公共空间化》(2012)中提到城市遗产的公共空间化成为了我国普遍现象,并提供一个看待城市遗产当代复兴的视角,文中对南京明城墙也有部分阐述。

随着《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刘正平)出台,学界开始将南京城墙空间作为城市的一个独立系统进行讨论:陈薇,路易吉戈左拉(luigi gazzola)撰写的《南京城墙与罗马城墙比较》专著较全面地描述了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演变、修复和规划以及都市项目;在同一课题下陈薇发表了其他相关文章《历史城市保护方法一探:从古代城市地图发见一一以南京明城墙保护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为例》(2009)从多幅古代城市地图分析入手,发现南京明城墙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陈薇、杨俊《围与穿一一南京明城墙保护与相关城市交通发展的探讨》(2009)一文以时间轴线讨论了城墙与城市交通发展问题。其他重要的期刊论文还有2011年徐振的《南京明城墙周边开放空间形态研究(1930-2008年)》,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分析方法,讨论城墙沿线空间1930年和2008年的变化;周宇、张晓莉、邢瑛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的生长研究一一以南京明城墙地带为例》(2006)定义该地带为线性开放空间,讨论空间生长性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南京明城墙在城市中角色的转变;

(2)南京明城墙沿线绿地空间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及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南京明城墙并非独立存在于城市当中。因其走势多变,多处与城市界面有直接相连接。对于从城墙及其周边已经衍生出的一类独特城市空间类型角度,对外部空间形态与感知的关联论述还未有过。

同时,该课题与历史、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相关,需要进行一定的跨学科探索,最终完成城市设计综合性研究。而跨学科研究也是难点所在,需要进行多重研究方向的资料整合,从中发掘对本文有效的信息。此外,在时间轴线上本文的议题跨度较大,一方面需保证历史基础资料的真实和全面,对城墙本身以及南京城市变迁的进行查阅和梳理;另一方面还需对现代城市空间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跟进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