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 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目的和意义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今天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气候异常等的情况下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从此观念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确立了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原则下进一步推论出万物平等的价值观和节用、爱物的实践观。这些闪烁着人类无穷智慧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立法,从而赋予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穷的生机,同时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有着宏深的生态智慧,在思想上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入传统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发掘以儒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不可否认,这些思想中的确也掺杂着一些陈旧的,不够合理的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挖掘积极因素,摒弃糟粕,并使得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为现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旧,并使得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走向现代化。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一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儒家的专有,但儒家却对其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天人合一”主要是个哲学命题,作为一个生态伦理原则,它侧重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这里,“天”是指自然之天,“人”是指自然之人,他们同属自然,从而能够相通相合。 (二)仁爱万物,珍惜生命。孔子提倡的“仁学”主要是探讨人际道德的,但它并不局限于此,儒家将“仁”的道德范畴扩展道生命和自然界,强调“仁民”而“爱物”。孔子曾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孟子认为,不忍心见到禽兽被宰杀,是有道德的表现。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把“爱物”看作是“仁”的重要内容,他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为人?”《春秋繁露·仁义法》。 (三)合理利用资 源,保护动植物。孟子提倡养护动植物,反对“以利为本”地利用生物资源,主张将利用与养护结合起来,他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荀子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思想,并论述了如何去保养和利用资源。他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不失人和”,就能生产出很多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否则,就会导致“天下敖然,若烧若焦”《荀子·富国》的恶果。 3月10号前 取消在学分清理中不符合毕业设计准入制度的学生选题志愿; 3月20号前 学生上传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进行评阅审核; 5月25号前 开题完成后,学生根据实际进度上传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对中期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赵春福,鄯爱红;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j];齐鲁学刊;2001年02期 蔡霞;;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功利与道义的统一[j];学理论;2010年04期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