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辩题研究——兼与芝诺“飞矢不动”的比较开题报告

 2022-05-12 20:57:1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中国哲学曾有一段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来自不同国家、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相互辩论,以期实现自己在学术上的理想。其中名家提出的命题十分具有争议性,因为从经验的角度看几乎都不可能实现。如“白马非马”、“离坚白”、“鸡三足”、“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这些辩题从提出之后就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如《庄子·天下篇》评价道:“桓团、公孙龙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1];《荀子·非十二子》中的评价更加尖锐:“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2]。正因为这些思想与一向重视“内圣外王”的儒家(汉之后尤甚)背道而驰,与法家“重视事功”的思想也不能相合,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矢之的,秦汉之际名家的销声匿迹也在意料之中。虽然魏晋时期名家还有一阵短暂的复兴,但之后中国的名家从此就被湮没到历史长河中了。

但是近代突然兴起了关于名家的来源、源流的争论。学界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名家起源于和孔子同时代的邓析,而邓析又是郑国人,且郑国最先礼崩乐坏。[3]也有学者认为名家起源于商人,是小市民的代表[4]。关于名家的研究之所以突然兴起主要原因可能是西方哲学、自然科学的传入。有的学者将名家的方法与西方的逻辑相比附,有的学者还主张用西方形式逻辑来研究名家的相关思想。当然,关于名家辩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以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为例:胡适、钱基博、马叙伦等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如胡适用电影一帧一帧的图画比喻不动的“飞鸟之景”,而钱基博主张以道家的“守静”思想解释“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马叙伦延续了唐代大儒成玄英的注疏,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与僧肇的“物不迁论”作比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过去之外,更无飞时。唯鸟于影,嶷然不动。是知世间,即体皆寂。故论云:然则四象飞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虽迁不转。所谓‘物不迁’者也。”[5]但在这些学者中有的并未抓住辩题的核心之点,有的将佛学的思想生搬硬套在辩者身上,有的用道家的思想解释这些名家的辩题,还有的学者是以《墨辩》的理论解释的,殊不知《墨经》与辩者的思想并不一致,即使有部分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完全还原当时辩题的真正意义。钱穆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看似较为合理。他说:“爰知吾国古代名家,率主‘意名’之论,与西国逻辑正宗主‘物名’论者不相同。”他提出了两个专有名词“物名”和“意名”以示中西之差别:“主‘意名’者率主‘止’,主‘物名’论者率主‘推’,此对于‘名’之使用之观念之相左也。”[6]但他又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个辩题是属于惠施一派的,认为它在“论小一毕异”,而大多数学者依据《列子·仲尼篇》所引的公孙龙“七说”将这个辩题归为公孙龙。

不过陈高傭的解释很新颖,他在《公孙龙子 邓析子 尹文子今解》中分析《坚白论》时提出了一个观点:“《经上》第4条:‘不可偏去而二,说在见与俱,一与二,广与修。’《说》:‘见不见离,一二不相盈,广修坚白。’《经》义即此处客的意思,《说》义即此处主的意思。”[7]既然如此,《墨经》中关于“景不徙”的说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墨子·经下》和《墨子·经说下》第16条关于飞鸟运动的分析《经下》就是“客”方的观点,而《经说下》才是主方(即公孙龙)的观点。因为《经下》说:“景不徙,说在改为”[8],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陈也评价道:“即随物体的移动,原影消灭,改生新影,是正确的。”但是《经说下》:“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陈就认为是不对的了:“若说‘尽古(固)息’,即物体尽管移动,影子是固定不变的,就是不正确的。” 所以对于这个辩题,陈高傭得出了如下结论:“辩者所谓‘影不徙’即‘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意思,即‘尽古息’的意思,而不是‘改为’的意思。”并评论道:“‘影不徙’说是古人对于光学的知识。”[9]

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还有继续研究的需要。为了对该辩题有一个合理且正确的认识,有必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着眼于人生、实践才是正途,但名家提出的“琦辞”却显得与人生和实践毫无关联,颇有古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意味。这也正是大多数学者将这些辩题(尤其是辩题第15、16和21条)与西方哲学思想作比较的原因。纵观相关文献,很多学者都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或“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这两个辩题与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芝诺(Zenon)的“飞矢不动”作比较,如郭湛波在《先秦辩学史》中就是用如此方式对辩题“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进行解释,而李石岑在《中国哲学十讲》中也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条与芝诺的‘飞箭不动说’相通。”[10]陆懋德在《周秦哲学史》中也谈论到这个问题,甚至在为名家辩护:“凡此诸说,皆与希腊‘飞矢不动’、‘善走者不能追龟’之辩相同,虽谓之‘词胜于理’,而未始无理。”[11]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近来研究这个辩题的学者也常常将之与芝诺作比较。如郭继民从时空观的异同入手分析芝诺、辩者和僧肇的三个命题(辩题),认为芝诺的时空观是静止的时空观,先秦名家的时空观是连续的时空观,而僧肇认可动态的时空观。[12]夏鹏鹏也说:“(如‘轮不碾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辩题)很类似于芝诺的悖论”[13]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深入到这个辩题背后的两种哲学思潮自身中去研究,仅从论证方式这一角度讨论。关于该辩题意义的研究也有很多,如有学者认为名家提出的命题都属于诡辩,毫无存在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这个辩题蕴含着科学思维的火花,属于“科学命题”。但是这些学者都对这个辩题在中国哲学史中的价值与地位缺少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通过对“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个命题之内涵、注解以及相关辩论的研究对先秦名家做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并对该辩题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哲学思维上的特点和该辩题的价值和地位做一个整理。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关于名家,很多学者都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如班固认为,“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而胡适认为“诸子不出于王官”;鲁胜《墨辩注序》云:“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名显于世”[14],明显将惠施、公孙龙等名家人物认为是墨家的后学,王琯、钱穆和伍非百等人也认同这个观点。而嵇文甫、郭湛波等人认为名家自是名家,与墨家无关:“由此可知刑名学起源于郑卫,而盛于三晋——韩赵魏”[15]。关于“惠施十事”的研究,有学者从“地圆说”入手分析,如牟宗三所云:“‘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案:此明是圆形之宇宙”[16]。但战国晚期果真出现“地圆说”了吗?这并不能十分确定。仅仅列举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就能发现国内学术界对名家的认识和名家辩题的解释是何等混乱。本研究通过梳理名家及相关辩题的研究成果,得出一个相对科学、真实的结论,也是为国内学术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现实意义:

该课题研究一方面能够训练笔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古籍文献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该问题的研究也能够对中国古代的辩学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1] 顾实. 庄子天下篇讲疏[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75.

[2] 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 1988, 94.

[3] 郭湛波. 先秦辩学史[M]. 上海:上海书店, 1992, 12

[4] 嵇文甫.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4.81.

[5] 顾实等著,张丰乾编.《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312-313.

[6] 钱穆.墨子 惠施公孙龙[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04.

[7] 陈高傭.公孙龙子邓析子 尹文子今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2.

[8] 孙诒让.墨子閒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325.

[9] 陈高傭.墨辩今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4.

[10] 李石岑.中国哲学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6.163.

[11] 陆懋德.周秦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51.

[12] 郭继民.三组古典哲学命题之会通[J].阅江学刊,2019(04):78-79.

[13] 夏鹏鹏.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13.

[14] 孙诒让.墨子閒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662.

[15] 郭湛波.先秦辩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16] 牟宗三.名家与荀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6.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名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辩题的发源与当时学者对其讨论的情况;

2、阐述后世学者对“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解释(如司马彪、成玄英、孙诒让、胡适、冯友兰、牟宗三、郭湛波、谭戒甫等),并自己对其内涵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3、在明确该辩题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先秦学术背景评论其在中国哲学思维上的价值与地位;

4、附论“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可比性问题、本体论、知识论和论证方式的异同等)

5、总结,分析本辩题在中国哲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维上的特点。

本研究的预期目标:

1、对“名家”的形成与发展做一个初步的梳理;

2、对辩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内涵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3、对名家的历史地位做一个正确的认识(以该辩题为中心);

4、对中国哲学思维特点形成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及期刊文献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从而建构起笔者的研究体系和研究内容。

2、跨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是指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本研究不仅涉及中国哲学的相关内容(先秦名家、“辩者二十一事”等),还涉及到西方哲学的部分内容(芝诺的“飞矢不动”命题),至少涉及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个学科。再者,笔者在本研究中不仅对这两个命题(辩题)本身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这就涉及到了历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跨学科研究法对本课题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3、对比分析法。正因为本研究涉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两个差异很大的学科,而两者的论证方式、论证目的等都有不小的差异,而笔者选择的两个命题(辩题)却有着令人惊讶的相似性,通过对比分析法能够更加清楚地分析两个学科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

4、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因为笔者着重讨论的这两个命题(辩题)都经过了很多学者的训释,笔者也对这两个辩题有自己的认识,所以需要采用这种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1、在课题研究初期,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期刊等文献,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找出目前研究的漏洞,并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论点、整合论据;

3、得出结论。

4.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谭戒甫,墨辩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 杨俊光,惠施公孙龙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郭湛波,先秦辩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7] 谭业谦,公孙龙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 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 吴毓江,公孙龙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 杨柳桥,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 伍非百,中国古名家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14] 黄克剑,名家琦辞疏解——惠施公孙龙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5] 牟宗三,名家与荀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16] 钱穆,墨子 惠施公孙龙[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7] 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8] [德]黑格尔 著,贺麟、王太庆等译.哲学史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9]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0] 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21] 王琯,公孙龙子悬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2] 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3] 陈高傭,墨辩今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4] 张丰乾.《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25] 陈高傭,公孙龙子 邓析子 尹文子今解[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6]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7] 陆懋德,周秦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期刊类:

[1] 祝瑞开.名辩思潮是废除和维护臧获制的一场争论[J].人文杂志,1980(05):44-52.

[2] 周云之.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J].哲学研究,1983(01):61-67.

[3] 刘捷宸.稷下名辩思潮与名家[J].齐鲁学刊,1983(03):33-36.

[4] 王与君.运动观的嬗变与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飞矢不动”难题谈起[J].兰州大学学报,1993(01):66-73.

[5] 秦彦士.名辩思潮与芝诺悖论的历史命运[J].文史哲,2000(05):115-120 128.

[6] 修建军.《吕氏春秋》之于名家评析[J].齐鲁学刊,2001(05):37-40.

[7] 沈顺福.先秦名家知识论研究[J].现代哲学,2006(04):102-107.

[8] 刘利民.先秦“辩者二十一事”的语言哲学解读[J].哲学研究,2009(09):43-49.

[9] 陈波.先秦文化中的怪论与悖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 6):56-66.

[10] 曹峰.对名家及名学的重新认识[J].社会科学,2013(11):103-110.

[11] 苏红.先秦名家与古希腊诡辩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12] 耿芳朝.对比解读“飞矢不动”与“物不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08):104-106.

[13] 高华平.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J].哲学研究,2016(01):60-69.

[14] 楊俊光.評董英哲《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以“惠施與辯者”部分爲主[J].诸子学刊, 2017(01):449-473.

[15] 张荣明.《天下篇》辩者命题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70-79.

[16] 曾海军.论辩者之囿[J].中国哲学史,2018(03):26-34.

[17] 金敏.辩者邓析[J].读书,2019(04):127-135.

[18] 郭继民.三组古典哲学命题之会通[J].阅江学刊,2019(04):72-79 123.

学位论文类:

[1] 刘利民. 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

[2] 汪培.《庄子·天下》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王琳. 三晋名家初探[D].山西师范大学,2009.

[4] 夏鹏鹏. 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

[5] 赵炎峰. 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

[6] 高磊. 先秦名家起源及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学术会议论文集:

[1] 崔清田.名学、辩学、名辩学析[C].中国逻辑学会.“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学会,1998:10-13.

[2] 周山.近现代名家研究得失谈[C].中国逻辑学会.“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学会,1998:22-2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4日:确定论文分组;

2、2022年11月25日-12月6日:初步确定论文选题;

3、2022年12月6日-12月20日:进一步修改与确定论文选题;

4、截至2022年3月6日(第2周):任务书撰写;

5、截至2022年3月20日(第3-4周):文献查阅、撰写开题报告;

6、截至2022年3月20日(第4周):指导教师审阅开题报告;

7、截至2022年4月30日(第5-10周):论文初稿完成;

8、第10周:中期检查;

9、截至2022年5月10日(第10-11周):论文二稿完成;

10、截至2022年5月22日(第12-13周):论文定稿完成;

11、2022年5月22日-29日(第14周):论文评阅及答辩安排;

12、2022年6月1日-12日(第15-16周):论文答辩,成绩评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