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背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推动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改革,2016年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为《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大力提升初中生的公民素质,尤其是推动学生独立思考与正确思想的形成。但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学生“失语”这一普遍现象,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产生了极大影响。
言语表达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失语”作为一个医学术语,是一种语言功能的缺陷或丧失,属于身体机制上的损害,这个专业名词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的现象描述。这里将其用于教学过程中,是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或者是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师生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无法顺利与学生搭建思想传递平台,成为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未能处理好这一问题,多采用回避方式,未加以足够重视。
在国内教育领域以往的研究中,学生“失语”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失语”现象不仅存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其他学科课堂上也是普遍存在,其中作为专门学习语言的语文、英语学科此类研究较多,体现在学生话语缺失以及文字表达模式化等。针对这些具体现象展开了研究,认为学生“不敢、不愿、不会”表达,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对于本学科来说,大部分研究在课改之前,领域内的教师以及研究生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失语”现象展开了研究,采用了调查法,量化分析了学生的主观想法,对现象分析比较透彻,提出的应对方法主要为提高教师上课技巧方面。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选题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资料整理,同时结合教育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失语现象进行概括、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以黎里中学为例,通过调查法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相关教师进行访谈,探究“失语”现象的形成因素,并且分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将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提出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积极发言的可操作性对策。本论文框架初步设计如下:
第一章 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失语现象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一 调查法(采用问卷与访谈两种具体方式)
步骤:
1.根据论文调查需要,编写调查问卷,选定访谈教师人选;
4. 参考文献
[1]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米珂.中学生写作失语现象及其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宋丽范.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以许昌市小学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2月24日-3月6日,查阅相关文献并梳理论文思路;
2、2022年3月6日-3月10日,完成论文大纲;
3、2022年3月11日-3月16日,设计调查问卷,确定采访教师人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