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国内研究情况:
协商民主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和发展后,作为社会主义重要民主形式之一的最终的形成构建了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理论、多党合作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和群众路线构成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成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范会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国内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介绍西方理论,到思考中国问题,再到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阐述论证的过程。其主要推动力,来自协商民主的社会实践推动和政治高层对协商民主认识的深化,一方面是由于民众民主参与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国内学者更关注的是实践操作层面的论证和阐述,始终围绕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心展开,更具时效性和现实性,为我们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多种视角的理论支撑。(史博.中西协商民主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7)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包括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本课题有利于更好发挥协商民主作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研究法,对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发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1.比较分析法
本课题在中西方比较分析中寻求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特殊性。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行剖析,得出必须走中国式协商民主道路的结论。
4.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比较的视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杨红喜,容晖.“居民对话会”基层协商民主的一种好形式——基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视角[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
[3]余帅军.“三三制”政权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的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第11-17周
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第八学期二、第1-4周 (截至3月30号)
根据《任务书》完成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详细提纲; 三、第5-10周 (截至5月4日)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