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孔子最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子说“性无善恶”,孟子则提出“性善”,荀子提了“性恶”。虽然思想家的人性观是不同的,甚至相反,但都是为了对人的本质的探究,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引导人向善,使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孟子“性善论” 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内学者杨国荣在《孟子的哲学思想》中主要对孟子的哲学思想作了细致的梳理和理论阐发,较之孔子及后起的荀子,孟子更多地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内圣之境,在中国历史上,孟子曾长期被视为亚圣,其地位居于孔子之侧。黄俊杰的《中国孟学诠释史论》论述的内容是中国思想史上孟子学诠释史的发展,全书以孟子学解释史为中心,分析中国诠释学的三种类型:作为诠释者心路历程表述的诠释学、作为政治学的诠释学和作为护教学的诠释学。杨泽波在《孟子性善论研究》认为:人性之所以为善,一是因为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属于一种自然本能,是先天的;二是因为人有良心本心,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属于社会属性,是后天而先在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强调儒家性善论与西方道德哲学有很大的差异。董洪利的《孟子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典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的研究问题。
国内学者赵法生从性善、向善、为善与致善四个环节细致地解读了孟子的“性善论”;辛丽丽对性善的后天培养过程有反思、立必为圣贤之志、择欲、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自反求诚五方面的理解;任颖卮在对性善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上有着“性善说”是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存心养性”是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等独特的理解。
研究目的:
基于孟子学说中的性善论与道德功夫修养关系的研究深入探讨心与性这两大范畴的内在义理层次,研究儒家特有的安身立命逻辑及道德修养方法孟子倡导促进社会和睦的道德观念。梳理与借鉴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修养论,对于建立和完善现代道德修养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道德进步和人格健全,无疑具有最直接的现实价值。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孟子学说中的性善论与道德功夫修养关系的研究深入探讨心与性这两大范畴的内在义理层次。孟子在夫子仁学基础上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解释提出了心性论,为仁义之道寻求理论根据,从而将天地、人生与人心联为一个整体,开启了儒家特有的安身立命逻辑及道德修养方法。
本文主要从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及其主要内容,道德修养功夫,性善论与道德修养功夫关系等三个大方面进行论述总结相关文献,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异同,总结出不同的看法,从而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