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亲亲相隐始终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不断演变发展,历朝历代均有沿袭、影响深远。西周时期,亲亲思想已经萌芽,成为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伦理规范;先秦时期,儒家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倡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亲亲相隐观念,强调父慈子孝,成为儒家忠孝仁义道德规范的重要方面;自西汉起,亲亲相隐开始受到统治者重视,被正式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载入律法;此后,亲亲相隐制度一直备受推崇,经朝代更替而略有变更,获得一定的发展。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亲亲相隐作为古代封建文化的糟粕被完全摒弃,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容隐制度宣告终结。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广泛的讨论,由于亲亲相隐涉及伦理、哲学、法律、政治等多重领域,众多学者纷纷探讨商榷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存在合理性,以道德与法律为两条主线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和现实意义,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亲亲相隐观念体现了儒家哲学的血亲基础,其道德、政治学说多由此展开,故此选题颇为坚深。本次研究应解决如下问题:
1)亲亲相隐思想的内涵; 2)学界关于此主题的争鸣观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研究有关亲亲相隐的文献资料,整理相关古籍和名著、期刊等。
归纳法:归纳权威学者关于亲亲相隐的阐释和辩论,在此基础上抒发自己的见解。
4. 参考文献
[1]《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汉书》《大明律》
[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岳麓书社2010.01
[3] 钱穆.论语新解(第17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七学期7-9周,思考论文题目。
(2)第七学期10-12周,完成论文选题。
(3)第七学期10-17周,搜集资料,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研读,与老师商讨初步提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