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2022-04-30 21:49:1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被迫开启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历程。现代化,意味着国家走上了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而在国力衰颓,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农业化国家——中国,还意味着乡村即将深陷被边缘化的囹圄。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废除科举制,发展新教育的近代化转型,而乡村教育却成为教育转型的遗珠。二十世纪初期,乡村教育的日益衰颓逐渐引起了诸如余家菊、袁希涛等理论大家的注意,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教育改进社等教育团体也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乡村教育,最终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教育运动。这场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兴盛必定不是偶然性的,究其根本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特定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内容:

本文选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思想实践为主题,梳理论述在近代中国如何实现国家社会重建这一大命题下,几位代表性的教育家的乡村教育理念和具体实践,以及对当下我国乡村振兴理论方面的有益借鉴和实践的现实意义。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一、阐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从乡村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外思潮的影响,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空前的文化危机等背景,把握历史时代的脉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论文主要梳理了乡村教育运中各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相关文献及论著作为研究依据,提供了文章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背景。在文章撰写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符合历史的逻辑性,细致的阐释乡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史为鉴。

2、案例分析法:以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厘清其实施经验与教训,对新背景下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宋恩荣主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宋恩荣编:《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0.12-2020.01 确定论文选题,联系导师

2.2021.01-2020.02 选题的审核,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期刊等

3.2021.02-2020.03.10 和导师谈论论文计划进度及安排,开题报告及论文写作规范相关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