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表明这个国家或者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按照公布数据的这个标准,我国从1999年开始就逐渐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在抽样调查的1144648人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约占到了11.94%。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老年人养老思想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社会制度的更新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不能满足老人和家人的需要,专业的养老机构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国福利院的养老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为不少老年人解决了“老有所依”的现实需要,尤其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要上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目前过分关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服务而疏忽了老年人的情绪关注,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后需要对陌生的环境有个过渡和适应的过程。由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老年人身体素质、社会适应以及反应能力的下降,很容易导致诸如低落、孤独、沮丧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这些消极情绪使得老年人的情感没有得到正确调节,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在情绪管理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研究希望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结合abc理论和优势视角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群在关于缓解消极情绪的管理方面提供方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基本内容
2.1.1概念界定
(1)情绪管理
在对以往学者关于情绪管理的定义,结合本研究的需求,在借鉴众多学者对情绪管理的界定的基础之上,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察觉并表达和调节自身和他人的情绪状态,以适应社会中不同情景的活动。马向真、王章莹(2012)的研究曾指出,情绪管理的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使人顺利实现情绪和情感活动所需的心理条件,情绪管理的目的是让个体达到良好得适应状态。
在本研究中,情绪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老年人群体,因此笔者偏向于将情绪管理定义为当个体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时,例如沮丧、自损以及悲观等情绪,通过外界因素的介入,使个体主动改变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情绪取代消极情绪,提高辨别以及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
(2)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和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实现小组目标及社区发展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2.1.2理论依据
本研究基于优势视角和ABC理论对养老院老年人情绪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在ABC理论在实践介入过程中,结合优势视角的理论,在实践中为养老院内老年人解决因多种因素产生的情绪困扰,改善老年人的不良情绪。
(1)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是一种工作理念,其理论核心是坚信人们与生俱来一种能力,就是通过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去改善自身的能力。在社会工作者日常活动中,重点挖掘、探究,并加以运用案主自身的优势,帮助他们顺利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目标。运用优势视角的理念去以案主的视角思考案主所面临的问题时,并不是忽视服务对象的不足,而是要用其他角度协助案主发觉自己的优势和能够改变的机会,使案主正视自己问题或者身处的困境,此时案主利用自身优势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就会提高。
(2)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本文认为ABC理论是关于服务对象由于非理性信念所产生的情绪困扰的理论,作为为了干预情绪困扰而发展出的ABC理论,在干预养老院老年人消极情绪时重点在于消除消极情绪背后的服务对象对引发事件的非理性信念,通过消除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的情绪和行为得到改变。
2.1.3研究思路
(1)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切入,以S养老院内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等对相关人员进行资料收集。首先在对养老院老年人基本状况掌握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需求,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介入。其次在明确小组目标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小组活动方案,用具体的活动将活动计划呈现出来,并且在计划实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内核,对介入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估分析,探讨小组工作对老年人情绪管理的有效性。最后从社会工作价值理论、介入技巧、社会工作者角色和社会工作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整个介入进行反思。
2.1.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主要以文字形式、数字、符号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主要通过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检索系统搜集研究文献,搜索带有“养老院老年人情绪”、“老年人情绪”、“小组工作介入老年社会工作”等关键词的文献,除此之外还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搜索包含“depressive mood ofthe elderly”、“emotion control”等关键词的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整理并分析影响生活在养老院内老年人负向情绪产生的因素、改善老年人情绪、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途径以及小组工作介入老年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2)访谈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非结构式访谈法,通过与养老院老年人实际交流来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真实的思想感受,通过访谈能够得知他们的心理活动、在生活方面的真正需求和对现在生活环境是否适应等实际情况。非结构性访谈的弹性大,在安排访谈中自由度较大,可以充分引导访谈双方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与老人交谈时能够不受结构的限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访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引导叙述时的方向,能够最大限度的了解更多关于老年人信息,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推进介入计划的顺利进行。
2.2服务介入
2.2.1介入方法
在社会工作中的介入方法中,小组工作是三大方法之一,研究学者在不同侧面对其定义有着细微的差别,孙唐水(2010)认为在养老机构中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丁振明(2009)认为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老年人更有效地认识自我,增强生活能力,重新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摆脱各种心理困扰。在老年人群体中,小组工作为老年人提供了关于归属感的需求。
当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服务时,小组工作的优势体现在解决老年人情绪问题方面。成员通过小组工作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治疗等活动提高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通过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不同模式:在需要启发老年人的能力方面,用交互模式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促进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在老年人需要接受治疗或有一些行为失范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治疗模式,直接为小组成员服务,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在需要对老年人进行社会功能恢复时,可以运用发展性小组模式,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本研究作为小组工作介入老年群体的工作方法,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在群体的环境中的指导比个案工作能让更多老年人受益。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解决一群有情绪问题的老年人时,小组工作比其他工作方式更符合成本效益,有限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解决多数老年人的问题。第二,由于养老院环境特殊,小组工作更能满足老年人社交的需求。在小组活动中,老年人可以在小组成员的互相作用下重新社会化,消除社会隔离感。第三,由于小组活动自身的特性,即灵活性和多样性,小组活动的举行十分方便,只要有一个空间就可以。
2.2.2介入方案设计
(1)理念
通过对S养老院的老年人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对养老院内老年人真实需求进行评估以及对老年人进行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社会心理、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等几个维度对老年人进行评估,分层次有计划的对老年人需求状况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策划小组活动。在充分了解S养老院老年人状况后,根据与老年人访谈的内容,利用小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找出缓解情绪的方法。在养老院对老年人情绪管理的介入需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治疗模式完成介入工作,治疗模式手段多样,包括行为治疗小组、交流分析小组、精神分析小组、理性情绪治疗小组等。在小组中,组员面对的问题通常具有共性,在组员相互支持相互互动中能够使组员获得信心完成目标。
(2)目标
本次服务介入和总目标确定为:打破服务对象对待当前事件和以往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建立理性思维方式,同时帮助老年人更好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消除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负向情绪,建立正向的情绪体验和理性的行为方式。
服务介入的具体目标建立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可分为具体的几个分目标:
a.帮助服务对象适当宣泄目前所面临的消极情绪。
b.发觉非理性信念,协助服务对象打破非理性信念。
c.协助案主提高自我价值感,重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信心。
d.建立理性信念或理性思维。
e.消除服务对象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建立积极正向的情绪和行为。
(3)服务对象
Y市S养老院内自愿参与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研究者在招募小组成员时,会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心理、情感、参与意愿等特殊状况。
(4)小组特征
性质:互助型、治疗型
人数:6-8人
年龄:65周岁以上
次数:6次(每周一次)
地点:Y市S养老院
2.2.3小组介入过程
(1)服务设计
在服务过程中,基于小组工作的方法,对养老院内老年人群体运用ABC理论,辅以优势视角的理论,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小组中的老年人逐渐享受到小组的结果,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非理性信念,学会看到自己在某方面的长处,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情绪,服务设计如下图所示:
(2)服务策略
a.检查非理性信念
辨别非理性信念主要是着重于看他们是否表现出非理性信念的特征,即探索“十分糟糕可怕至极”的信念;探索“没办法在继续忍受”的信念,找出当事人无法接受什么;探索“应该……”、“必须……”等能够让当事人反省的信念;探索“都是我不好”、“我什么都做不好”等自我贬低、自我谴责的思想,看当事人是否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对自己产生否定,甚至在还未产生结果时就产生一定会失败的想法,总而言之就是探索在当事人信念中是否包含倾向于把自己看作一事无成、无法原谅的成分。
b.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非理性信念被探索出来之后,工作者就要开始与当事人进行关于非理性信念的辩论,要在辩论过程中动摇、打破当事人关于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式,然后加以运用优势视角方面的理论,设法为当事人树立理性思想和信念,建立一种自信,用理性思维取代非理性思维。工作者可以用两种方式完成辩论,首先是质疑当事人的非理性信念,找出逻辑不合理之处,其次是辨析,帮助当事人辨析非理性信念中的不合理内核,使当事人意识到其对自己的危害,从而产生放弃这种信念的动机。
c.逐步建立自信
在与当事人进行完质疑或辨析之后,让当事人生动的想象自己面临曾使自己心烦意乱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忽视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在场景中的优势,努力改善自己在场景中的不良情绪,用积极的情绪来缓解,工作者要不断鼓励,让当事人寻找到更够发生改变的机会,直到完成,然后让当事人停止想象,让当事人告知是如何完成情绪的转换的,工作者要帮助当事人强化成功实现情绪转换的理信信念,启发当事人的理性思维。
(3)活动计划
活动名称 | 活动目的 | 活动内容 |
第一次小组活动: 认识你我 | 1.成立小组,让工作者与组员相互认识。 2.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初步建立起组员之间的信任。 | 1.小组工作者自我介绍,引导组员自我介绍,澄清小组活动目的、内容、目标。 2. 破冰游戏:我是谁?(击鼓传花,传到的人做自我介绍。) 3.活动总结,交流感想。 |
第二次小组活动: 回忆事件,分享情绪 | 1.通过制定主题,让老年人回忆关于主题能联想到的在当时引起消极情绪的故事。 2.引导组员正视自己的情绪,使得其他组员达到共鸣,学会分享彼此情感。 | 1.热身游戏:用给定词语编故事。 2.主题游戏:引导老人讲述事实。 3.明确组员在事件中的优势部分,给予组员信心。 4.活动总结,交流感想。 |
第三次小组活动: 团结互助,相信自己 | 1.通过本次活动,让组员在活动中感悟到自己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2.让组员之间更顺利的交流,增进沟通。 | 1.助人为乐:每个人用卡片写下自己最近的消极情绪,社工收回然后随机抽取,大家共同讨论怎么缓解这种情绪。 2.主题活动:体验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3.分享相似经历。 4.活动总结,交流感想。 |
第四次小组活动: 默契合作,体验理性 | 1.通过本次活动让组员了解引起事件的客观依据。 2.正视非理性信念,对非理性信念提出质疑。 | 1.我的快乐我做主:放一首轻快的音乐,让组员自己讲述事件,社工引导组员讲出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 2.主题活动:找出明确的非理性信念,并对非理性信念提出疑问。 3.活动总结,交流感想。 |
第五次小组活动: 勇敢辩论 ,战胜消极 | 1.通过对非理性信念的质疑,证明它们的不合理之处,认识它们的危害。 2.引导组员关注自己的优势部分。 | 1.热场游戏:听歌识曲。 2.亮出绝活:组员依次展示自己的绝活,形式不限,然后进行不记名投票,得票最多者可获得一份小礼品。 3.主题活动:自己认为的并不是正确的。 4.总结活动,交流感想。 |
第六次小组活动: 获得理性,快乐生活 | 1.引导、帮助组员找出对于刺激情境和事件的适宜性、理性的反应。 2.发现自己的优势,帮助组员建立自信。 | 1.主题活动:我的情绪我做主。 2.分享回忆:与组员重温小组活动的内容。 3.成果展示:社工引导组员讲述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收获或者自己的改变,社工做记录。 |
(4)服务效果评估
a.评估工具
ⅰ.小组工作记录表:工作者对每次的小组活动进行总结性的记录表格,主要关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工作者填写表格可以监督小组活动中组员的参与和目标达成的程度,作为小组工作过程评估的依据。
ⅱ.访谈记录:根据预先拟定的一个粗略的问题提纲,与访谈对象在问题的范围内自由交谈。访谈对象为参与活动的老年人。访谈记录可以作为小组前期收集组员基本资料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小组活动结束后评估小组效果的工具。
参与活动老年人访谈提纲:
b.小组工作过程评估
主要对小组初期、小组中期和小组后期进行评估。主要从组员在活动中的表现、社工引导的表现和技巧、小组目标达成程度、小组工作的不足支出等。工作人员在每个活动结束之后及时对活动进行评估,阶段评估中通过计划与活动的对比,注意小组进程是否有偏差、是否依照目标进行等。通过对小组过程进行评估可以明确组员参与活动前后的变化,同时可以发现是什么促进组员发生变化。评估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总结经验,提高服务水平。
c.小组工作结果评估
对小组介入结果的评估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进行,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活动各方面的评价、访谈的记录、组员个人状况的改善程度等评估小组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主要通过对组员的活动访谈和他人评价的内容反映介入的结果。活动访谈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在参与小组活动之前和参与小组活动之后的访谈,通过前后访谈内容的对比判断改善的程度。他人评价主要是与老人的家人和护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小组工作介入后老年人是否发生变化。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一阶段:2019.12.24—2020.2.29,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确定论文题目,按照指导教师所下任务书的具体要求,积极做好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20.3.1—2020.3.20,完成选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通过选题报告,对论文的框架和内容有一个大体的构思,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整理相关资料、补学空白知识点,做好撰写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2020.3.21—2020.4.21,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在实际工作中验证相关论点,以完善论文的实际可操作性,并希望论文的方法和观点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姬飘飘.abc理论对福利院老人负向情绪干预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李倍倍. 个案工作介入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关爱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尹越赛,吕佳乐,陈铭铭, 等.杭州市滨江区敬老院老年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9,21(9):1277-1278.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