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开题报告

 2021-08-14 18:11: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中国流浪儿童日益增多。根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而加上未统计的人数,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流浪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一方面不利于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可能造成智力发展的阻碍;一方面,部分流浪儿童因为接受不良诱导在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问题,甚至人格扭曲,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会造成影响。当前,我国流浪儿童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单一。我们必须突破以往对流浪儿童主要采取物质救助、外在救助的救助模式,加强对流浪儿童的心理救助,使流浪儿童的重返不是对家庭的简单的、短暂的行为回归,而是健康人格的回归、心理的回归。

从世界范围来看,导致儿童流浪街头的突出原因是贫穷、家庭的解体和暴力。从我国已有的研究来看,往往从经济上、社会学上考虑,把家庭、教育、社会作为导致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具体探究可发现流浪儿童出现行为异常和人格偏离都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情境造成了儿童的某种心理缺失所致,而流浪的生活更加剧了这种缺失感,甚至滋生了其他更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的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缺乏安全感。家庭父母的责骂打骂,学校的体罚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为了逃避危险,选择流浪。(2)缺乏归属感。由于学业不济,受到学校同学的歧视,而父母、教师不理解和不接受,因此觉得自己很孤单,没有归属感。(3)缺乏信任感。流浪儿童喜欢撒谎、骗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信任感。小孩在家经常遭受父母的打击、拒绝,有些父母情绪化造成了儿童强烈的自我防御意识,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信任,何况他人。(4)缺乏幸福感。和其他孩子的家庭比较,总觉不如人,缺乏幸福感。(5)缺乏尊重感。父母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要求小孩绝对的服从,而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视而不见,从而造成他们自我尊重感的缺失。(6)缺乏责任感、道德感。由于流浪儿童大多在16岁以下,对事物的认识虽然已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还很片面和肤浅,是非感、善恶感还不明确,所以往往做事虽然有独立门主的特点,却没有强烈的责任感、道德感,有行事的勇敢却没有承担后果的勇气。[1]

通过对流浪儿童管理站流浪儿童的观察,我们发现流浪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整体上说,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智力发展受阻;另一方面,人格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具体表现为:认知方面,具有自我否定的特点,自卑心理严重、遇到困难退缩、自我防御心理突出、觉得没有人看得起自己、自己也瞧不起自己等。情感方面,感情脆弱、冷漠、渴望关爱却又自我封闭等意志方面,自控能力较差,难于理智地做选择和判断。行为方面,认同反社会的行为方式,沉默寡言,有说谎、盗窃、不守规矩等行为,有暴力倾向。社会交往方面,不信任他人,拘谨、羞涩,但同时喜欢与同类聚集成群体。应根据流浪儿童的不同情况,展开救助工作定期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仔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流浪儿童,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心理辅导和行为治疗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已、因事而异,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展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涉及难言之隐的案例就可以个别的进行,对于性格孤僻自闭的儿童则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交往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使流浪儿童尽快发自心灵的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主流社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本文总结归纳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通过研究文献与实际情况总结出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然后通过结合作者在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站的个案研究,提炼出对于改善当前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有帮助的建议。同时对当前已有的有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与归纳总结。

(一)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法是指结合当前学术界对于当前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剖析改善流浪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其原因归纳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