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的务工农民流入到城市,这种流动已经从单独个人行为辐射到整个家庭,在城市生活中的流动人口全国有2.6亿,其中50%的流动人口与是以家庭流动的方式流动的。与此同时,地域经济的差异,文化教育的差异,成长环境的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到流动未成年的心理发展。从个体角度而言,青少年是个人生命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对社会与家庭的初步认知,开始建立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流动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信,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家庭稳定与延续的基础与关键因素。流动未成年人是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下特有的时代产物,他们人口数量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关注与研究他们目前现状是一个不可避的话题。
回顾有关城市流动未成年健康的文献,不难看出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相关的研究。不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论证这种流动的生活方式对随迁的未成年的影响。申继亮、刘霞(2015)等将城市随迁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对比分析得出无论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城乡流动儿童,都因为成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或者破坏,导致其在情绪与行为适应、认知与学业发展、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实证研究, 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同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 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不如城市同龄儿童, 二者在学习焦虑水平、自信水平、孤独倾向、恐惧倾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何桂宏2008)。综述而言,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论证,城市流动的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是低于当地同龄的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和身份认同危机, 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平衡、孤独(抑郁)倾向较强和自卑(自责)心理严重, 社会适应方面显示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适应性较差和问题行为较多(熊 猛 叶一舵,2011)。既往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能影响城市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侧重点以及得出结论略有不同。袁立新 , 张积家等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得出学校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说明就读于公立学校更加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这和曾守锤、旭媛利用抽样调查的387个样本发现发现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亲文化程度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蔺秀云、方晓义等重点关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发现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也表明应对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校类型和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论文主要是关注城市随迁子女的健康发展现状,研究对象具有显著地群体特征,他们人数众多,稳定性差,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跟随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流动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人际关系,进一步而言,他们的是非观念还未准确建立,这种环境差异与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性的看法和理解。根据查阅的文献以及相关的政策文件,综合来看, 由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概念是由城市农民工的概念引申而来的, 且目前国内学者并未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概念作具体的界定。因此, 为了增进后续研究的深入和可比性, 同时也为了与相关概念区别开来, 我们借鉴城市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概念, 尝试对城市农民工子女这一概念作一个操作性定义, 即认为城市农民工子女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 有承包土地,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 他们一般为6~18 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少年。因此,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流动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现状。分别是流动未成年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性成熟这三个考查角度。文章利用问卷以及访谈法,根据相应的理论架构来分析目前武汉地区流动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现状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同时,论文利用调查得出的结论来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反思。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开展家庭成员、青少年本人对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服务小组;影响流动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青少年政策反思。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4周 查阅文献并阅读;分析题目研究现状,学习基本理论;
第5周 撰写开题报告;
第6周 提交开题报告给指导老师审阅,修改完善并上传;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研究报告.中国妇运,.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6),30一34.
2郑真真,杨阿.(2013).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禾采趋势.人民论坛,(x11),6一9.
3申继亮,刘霞,赵景欣,师保国.(2015).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心理教育与发展(31),108—116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