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方式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流动青少年进入城市进行工作、学习。流动青少年不仅具有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也具有青少年群体心理不稳定、价值观不成熟等特征;同时,由于户籍制度和城市管理制度的制约,同城市少年相比,流动青少年的生活更加充满挑战。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生活中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入和适应,很可能出现心理偏差,从而导致出现越轨行为。近年来,流动青少年这一群体在违法犯罪行为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人们对于流动青少年的越轨行为越来越关注。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有利于帮助个体应对危机事件,社会支持不仅对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还对一些外向性问题行为,如打架、逃学等违纪行为以及吸烟、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为有显著的缓冲作用,拥有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儿童会表现较少的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谢子龙,等,2009;callaghan,等,1993 )。一些实证研究显示,父母、老师、行为良好的同伴等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与青少年越轨行为呈负相关。例如 soto(2007)通过对美籍墨西哥裔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发现来自父母、老师、同学和好朋友的社会支持能影响青少年人是否有越轨行为,有重要他人积极社会支持的青少年比没有重要他人积极社会支持的青少年有罪错行为的可能性更低。从理论上分析,社会联结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都认为较高水平的父母支持会缓和子女的精神压力,并提供给子女人际依恋,这能减少他们越轨行为发生的概率。实证研究证实此假设,高水平父母支持和低水平越轨行为相关(hill atkinson,1988; laub sampson,1988)。加强父母与流动儿童的情感交流和提高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力度,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和预防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冯淑丹,2012)。拥有高父母关注度和管理的和谐的家庭环境能有效的缓解越轨行为(y gao,y yutk ng,2013)。同伴支持对越轨行为的影响取决于同伴是否有越轨行为(cullen,1994;paternoster brame,1998)。如果支持来自有越轨行为的同伴,则此青少年更可能有越轨行为。此外,老师支持和学习成绩、对学校的喜欢程度和同伴评价呈正相关,和内隐行为、外显行为问题呈负相关(李文道,等,2003)。当学生在学校里感觉到关心,他们较少可能使用非法物质、参与暴力活动(mcneely falci,2004)。积极的学校氛围可能减少越轨行为(z bao,d li,w zhang y wang,2015)。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外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越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保护性因素,能有效缓解个人的心理压力,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但国内关于流动青少年社会支持和越轨行为的关系研究还尚缺乏。本研究对流动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越轨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和越轨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流动青少年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以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深圳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深圳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现状以及越轨行为,分析流动青少年社会支持和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介入流动青少年越轨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
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2016年6月 11日之前,分析整理数据;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2016年6月 11日,论文答辩截止日期;
2016年6月 12日,阶段性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邓蕾.流动青少年越轨行为探析——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
[2]李晓巍,邹泓,金灿灿,柯锐.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02)
[3]谢子龙,侯洋,徐展.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特点及其关系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10)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