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养老保障制度自身机理出发,对构成养老基金财务平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借此找出延长退休年龄来实现养老可持续性的理论根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分析思路;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加以补充和指正。
现实意义在于,对退休年龄改革可行性的研究,本身就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分析角度,对于强化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延长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重点研究,使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改革理由得到了较细致深入的论证,有助于人们走出对改革片面认识的误区;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结合退休年龄的内外决定因素提出改革的方案和配套完善措施,为我国退休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理论分析:延迟退休政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作用机制
2、精算模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测算模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显著提高,达到74.83岁,加之近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老年人口比重逐年攀升,从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统计结果显示,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87%,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红利也在呈现消失趋势,随之带来的将是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很多学者基于国情,提出了延迟退休的解决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更是把延迟退休这一问题提上了政策议程,人社部着手拟定方案,该方案或在2022年开始正式实施。
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沿用的仍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旧制度。根据该退休制度,当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可以办理退休,特殊工种还可以提前退休。由于历史原因,还存在着一定数量买断工龄、内部退休等各种形式的提前退休情况,加重了养老保险的支出负担(杨珺,赵永生,2009)。许多学者(罗元文2001,李珍2001,熊必俊2003)都认为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明显偏低,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人口红利的减弱,这一规定已经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国情下,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口在经历过巅峰之后,将逐年走低。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会随之下降,但养老保险领取人数会只增不减,这给养老保险的健康运营施加了较大压力。养老保险基金将在未来出现缺口,这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关于衡量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测度,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衡量方法。在衡量和测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时,黄晓等(2006)运用终值法构建基金收支平衡模型,王增文(2010)、柳清瑞(2004)都是根据寿险精算原理在期望寿命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测度,学术界的相关讨论主要有两个切入角度。一是从单个参保成员入手,研究每一位参保人一生中的养老保险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的情况。二是基于宏观视角,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根据这两种思路,各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现实条件,提出各不相同的假设,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柳清瑞、苗红军(2004)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50 年当年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规模是 5775.4亿元,占到当年养老保险收入的21.05%;张乐川(2012)的测算结果显示,2050 年当年资金缺口规模为 513236.4亿元,占当年收入的108.9%;而根据王焕清(2012)的测算,2050年当年资金缺口345亿元,占到当年gdp的0.013%,两者相差了1474倍之多。由于预测时间长,涉及变量多,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难免会有很大差异。学者王焕清在研究中设定的gdp增长率,2015年为8%,每5年降低一个百分点,2050年降低到3%。而张乐川假定工资增长率每年固定在7.5%,一高一低的增长率,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演,所得数据必然会有差距。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受各方面影响,难以准确预测,对于何种假设更为合理更为准确,很难有权威定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2022.12完成数据搜集、文献阅读工作
2022.12-2022.02完成建模及参数设定
2022.02-2022.03完成模型测算及结果分析
5. 参考文献
[1] 杨珺,赵永生. 违规提前退休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2009,23(05):77-82.
[2] 罗元文. 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退休年龄的探讨[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06):46-48.
[3]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221.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