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17 13:59:3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使出现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

从社会分工的一般规律看来,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民自愿离开农业转向其他产业时才会产生产业结构的变化,但我国目前的农民失地绝大多数是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相当水平时,伴随城市化而导致的被动退出。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失地农民发展现状研究

2.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型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失地农民的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8220;城中村#8221;的农民;二是城市边缘郊区的农民;三是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开发区域的农民。我国国内一些学者从失地农民的角度,如失地农民再就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喻萍认为政府应从城乡一体化就业、教育培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等方面入手,进行制度创新, 拓宽就业渠道;刘波以广西桂林、广州番禺与无锡市锡山区三个地区的个案为研究分析的对象,得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以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刘璐,宋振源认为,计算机网络和远程教育的普及使运用#8220;混成学习#8221;模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固定成本下的培训绩效,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工学矛盾;穆盼盼认为,应该形塑各主体间的和谐共变关系,使社会、个体各主体积极能动的互构,从而实现失地农民的成功就业;杨雪林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就业安置模式的多样化,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是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许美翠、朱新华、朱渝铖认为,在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同时 , 政府还应给予农民多种政策优惠和资金资助,支持中介机构为失地农民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引导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8220;无地、无业、无保障#8221;的失地农民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在考虑失地农民问题时,如何把失地农民的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在获得短期货币补偿和居住安置的同时,还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研究方案:界定研究范围

文献阅读与理论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衔接让农民失地不失保障;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10期

[2]陈立新,章辉美;论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求索;2004年02期

[3]张海波;童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