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对策思考—-从农民工的社会救助谈起开题报告

 2022-07-12 21:37:1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各国发展历程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普遍现象,而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则是由建立在我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之上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为国家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反而生活在困境中。对付因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较大规模的贫困问题,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它在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起着#8220;保底#8221;的作用。本文旨在找出我国农民工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救助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提出自己的策略和建议,以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切实解决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让我国更多的农民工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我国农民工社会救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生活贫困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状态,它主要是由于经济贫困造成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两级分化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社会救助的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正视它,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策略。

(2)我国农民工社会救助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农民工社会救助虽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的结果。本文将借鉴国外的社会救助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微观多个层面进行原因探寻,以期借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民工社会救助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成果十分丰厚。

学者李金华在其《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缺失与对策研究》中,通过对我国农民工社会救助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农民工三个角度指出了农民工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并从客观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体制方面以及主观的农民工本身方面分析了缺失的原因,然后在对国外先进的社会救助经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从政府的角度针对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缺失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王思斌教授在其《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中,讨论了改进社会政策的方向,以对弱势群体给予更有效的支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30日--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2月31日前--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3、2022年1月18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乐章.社会救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张军涛,曹煜玲.第三部门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