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西方的志愿服务历史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以#8220;慈善组织会社#8221;为首,帮助生活上贫苦疾苦的社会底层民众,迄今已有百年。而我国的志愿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的#8220;仁爱#8221;、墨家的#8220;兼爱#8221;、#8220;非攻#8221;、佛教的#8220;普渡众生#8221;等思想,现代性的志愿服务则起步于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
自2008年以来国家和学术界对志愿服务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检索研究发现:以#8220;志愿服务#8221;为篇名,检索各年度的各类文献,可以看出,自1988年-2002年14年间关于志愿服务的文献累计87篇,而08年以后的文献平均每年保证在350篇左右,大大超过历年的研究总和,且呈成倍增长趋势。国家同时也在大力提倡全民志愿服务。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志愿者的积极贡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华中农业大学#8220;本禹志愿服务队#8221;的回信中,充分赞扬了他们无私为人的奉献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文明委发出《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各地各行业充分认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央文明办专门颁布《社区志愿服务方案》,要求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服务困难群众为重点,贴近社会需求。这些措施都反映了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趋势。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考察信仰人群的志愿服务意愿。通过对信仰人群进行问卷、访谈考察,研究影响他们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动机,并尝试建立结构模型。将信仰人群按信仰不同进行分类,研究不同信仰人群的志愿服务意愿是否有所不同,并最终得出结论,为更好组织、发展信仰人群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研究指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信仰人群的概念定义问题。信仰人群的概念指具备某种信仰,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的人群。目前学术界对信仰人群的概念较为宽泛,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根据所查阅的相关资料,信仰人群大致可分为宗教信仰人群和民间信仰人群两大类。民间信仰一般指区别于正统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外的,在民间自发形成的多神崇拜。民间信仰一般是广泛流传于民间或为广大社会底层民众所崇信的某种观念。而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概念倾向于宗教信仰的定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志愿服务意愿的动机研究多倾向于关注大学生或青年群体,对于信仰人群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课题分为信仰人群和志愿服务意愿两部分,以方便资料查找。
国内关于信仰人群的研究多集中探讨少数民族的宗教现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以及对众多民间信仰问题的论述。有学者曾经根据信仰人群在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进行分类。大致归为以下三类:一:以宗教生活为轴心的宗教-世俗模式,主要表现为信仰着的日常生活都蒙上了宗教色彩。二: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并重的双轴心模式。三是世俗生活为轴心的宗教-世俗模式。我国的信仰人群多为此类模式。
也有的学者根据信仰不同对信仰人群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宗教信仰人群和民间信仰人群。其中,前者多为制度性、组织性的,有正式且规范的宗教仪式的为历来官方所认可的正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而后者主要是广泛流传于民间或为广大社会底层民众所崇信的某种观念。它是在民间自发形成的多神崇拜,其包含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复杂。如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首先对研究课题具体概念进行解释定义,并针对其中关键概念进行文献查找。
第二,根据查阅的文献,确定研究思路,梳理相关概念,建立相关动机模型,进一步确定研究变量、分析模型。
第三,根据所确定的研究模型,设计相关问卷,准备访问提纲。然后设计抽样方案,包括确定调查对象的选取、样本容量的确定、抽样地点的选择等各方面。
5. 参考文献
马宁,中国西北民间信仰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阮荣平、王兵,差序格局下宗教信仰和信任,社会,2011(31)
龙永红,吴晓东.大学生志愿服务,青年探索,2011(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