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不断涌现,诸多社区建设问题也不断被提出。这些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困扰着许多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科学研究者,这些问题背后牵扯到一个“单位”的传统和“城市化进程”的概念。改革开放后,“单位”的概念不断的为市场所消融,但是传统影响依旧存在,并与城市化的进程相互碰撞——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个人的行为,精神却无法跟上,最终“不适应”辐射到整个社区,成为社区的结症。这些社区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工作行政化,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对社区问题漠不关心。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后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各种关乎社区建设的想法不断展现出来,费孝通老先生也在《社会自理开篇》中提及“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同时也论及社区精英的重要性:“但从切合实际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在社区建设中还是应着重于社区精英的培养和普遍的社区教育为宜”。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逐渐发展,各类公益项目的展开,社区精英(社区骨干)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笔者通过一些走访和实习,以及文献的阅读感觉到动迁社区秩序问题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社区更为严重,但同时动迁社区让社区精英有了一个更为自由,更有挑战的发挥空间,最为有趣的是动迁社区的秩序建构几乎一切从空白开始,为笔者梳理社区秩序建构的种种提供了一个更易解读的平台。动迁社区是这样形成的:政府通过行政性规划征用大量的农村土地,使得农民丧失基本的生产资料,进入政府规划、兴建的居民区,因此其自主性不强。这也为社区工者从中干预、有意识地挖掘社区领袖提供了空间。为了更好的呈现和阐释社区精英参与社区秩序建构的过程,笔者以苏州市汀斯社工事务所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到石湖社区“三社联动”的项目中。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石湖社区“三社联动”项目中社区精英的挖掘培养过程、社区精英与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的互动过程,以及最终对石湖社区这样一个动迁社区的秩序建构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渠道。
预期目标:在石湖社区这一个案中挖掘出社区精英参与社区互动的内容、途径、方法,勾勒出社区精英、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三者互动结构图,随后尝试解读这些互动对互动双方的影响,为之后分析蕴藏在其中的社区秩序的建构奠定基础。这些将以一个个微观的社区活动呈现出来,最终通过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完成对社区秩序建构的考察。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笔者作为石湖社区“三社联动”项目的实习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查,首先对社区进行走访,熟悉社区情况,对社区居民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走访社区骨干,做入户访谈。同时对于笔者来出即是一名研究者也是一名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对笔者来说这是一项参与性的研究。这决定了该研究方法比较灵活,参与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实习过程中的记录与思考亦可成为资料与分析。这并不是说笔者的研究方法就是参与到石湖项目中,或许笔者的研究步骤会随着项目的推进而推进,也会有一定的精力放在项目的进展上,但是笔者作为一名研究者需要时不时跳出项目的局限,对其进行与研究相关的探讨和反思,同时大量的参与和互动将为笔者提供大量鲜活的资料。
因此研究步骤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跟随项目的推进不断的收集资料,按照项目的进度来进行研究、二是在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关于社区精英参与和社区秩序建构的分析,去寻找资料中与之相关的点。两者或许没有一种时间段上的区别,两者相互交融称为研究过程的主体。
4. 参考文献
1、杨善华,王纪芒,被动城市化过程中的村庄权力格局与村干部角色[j].广东社会科学,2005,(3).
2、林新伟,赵,康被动城市化过程中社区精英参与社区治理及其原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6)
3、费孝通,社区自理开篇,社会.2000,(10)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3.10-4.10石湖项目的跟进,入户访谈,问卷调查
(2)4.10-5.10石湖项目及其社区活动的参与,展开残疾人项目进程,老年人项目资料的整理,社区精英的访谈与调研
(3)5.10-5.30资料的汇总分析,最终论文的撰写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