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佛系”一族行为模式及其生成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2-04-05 19:41:1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大学生文化的变化和延展。

近年来,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佛系”逐渐从一个网络流行词汇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佛系"的走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佛系"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青年进行自我生命意义探索的过程,"佛系"作为亚文化的代表,是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改变的缩影。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1)佛系大学生的行为表现(2)佛系大学生的形成因素(2)佛系现象下大学生的成长预期目标:分析大学生群体“佛系”的产生的多种多样的原因,为大学生走出“佛系”状态提供资料。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问卷
  2. 以非概率抽样方法,选取1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4. 参考文献

[1]陶志欢.“佛系”青年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以当代大学生为考察对象[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1):96-103.[2]张志坚.青年“佛系”现象的透视与解读[J].青少年学刊,2018(04):3-7.[3]吴九君.“佛系”现象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视角[J].教育评论,2019(01):91-94 127.[4]陈瑾.“丧”文化及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路径[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2):56-59.[5]连进承.“佛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235-236.[6]周党,王冬梅.高校“佛系青年”现象成因及引导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1):108-110.[7]葛宇宁,屈豆豆.当代大学生的“佛系心态”透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123-125.[8]刘娟娟.新时代“佛系大学生”现象的生成与引导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2):108-109.[9] 宋阳,陈元鑫,綦玥. 对“佛系”大学生的辩证认识及引导策略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05): 97-98..[10] 孟瑶瑶,江月,谷家川,等. 佛系大学生价值认知的嬗变与引领[J]. 长江丛刊. 2019(10): 176-177.[11] 王熙. 后现代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对“佛系大学生”引导策略[J]. 青年与社会. 2020(24): 153-154.[12] 刘海峰. 小组工作介入“佛系”大学生思想转化的工作研究[D]. 湖北师范大学, 2019.[13] 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王浩宇绎.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月9日老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 2022年1月10日至3月13日老师完成并下达任务书。

  3. 2022年3月14日至3月30日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