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早期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主要以隔离为主,即将这类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或机构中。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人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及北欧一些国家开始无差别接纳学生,融合教育开始萌芽。之后,特殊教育经历了从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的过程,从隔离走向了融合。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全世界特殊教育领域最热烈讨论的议题。融合教育提倡“零拒绝”即教育是平等的,所有儿童都有权在和普通儿童同等环境下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而不是被隔离在传统的特殊机构或学校中,教育就是腰围特殊儿童创造正常的学习生活环境。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提出了“融合性学校”这一说法。接着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确定了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因这种个性的不同,他们的兴趣、能力和特点使他们有着特殊教育需要,这些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20世纪60、70年代,全世界很多国家进行着大规模的综合学校改革,如芬兰建立了融合教育体制,为儿童提供个别化的特殊教育服务,让很多特殊需要儿童在正常环境下接受教育。芬兰的这种融合教育体制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在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芬兰学生在 2000 年、2003年和2006连续取得了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1997 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明确规定:让所有的残疾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其中也包括孤独症儿童,并需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此后,各国学者又继续对融合教育的政策、质量、道路进行了探索,进一步扩大了融合教育的范围,使其面向所有儿童。
由于特殊需要儿童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更应该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特殊需要儿童自身的特点造成他们融合于普通幼儿远具有一定挑战性。一是缺乏针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和服务,无法确保其对普通环境的适应与“融合”。二是还有很多人对特殊融合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家长无法找到正确的发力点,不懂与老师沟通合作。三是各种资源难以得到较好的整合来为特殊需要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研究通过与园长、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普教、特殊教育教师及家长的交谈,借助文献查阅、观察记录和调查访谈展开研究,分析当前学前融合教育的局限性以及特殊儿童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学前融合教育可以担任的角色,即社会工作可以提供哪些补偿性服务。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期望可以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更好地融入园中生活,促使其社会化,发掘潜能,提升学前融合教育质量。
预期目标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范式是质性研究。“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 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 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的特点就在于,提倡研究者在一段时间内参与到研 究情境中,在自然情境下深入、细致的考查和探究个人或社会的真实状态,对他们 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
此次研究,笔者以社会工作者身份进入融合教育幼儿园中,通过与园长、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普教、特殊教育教师及家长的交谈,借助文献查阅、观察记录和调查访谈展开研究,分析当前学前融合教育的局限性以及特殊儿童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学前融合教育可以担任的角色,即社会工作可以提供哪些补偿性服务。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期望可以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更好地融入园中生活,促使其社会化,发掘潜能,提升学前融合教育质量。
4. 参考文献
【1】景石,刘慧丽:《芬兰融合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3 年第 8 期,第 40 卷总第 278 期。
【2】郁松华:《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与分析》,《教育教学研究:文教资料》,2011 年 9 月号下旬刊。
【3】 魏寿洪:《自闭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 年 06 期。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