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流动人口总量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18%。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0亿人,比上年末减少61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515万人。据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口频繁流动的现象,但当前流动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弱,段成荣指出“流动人口流入地的居住和就业都比较稳定。当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已经包括了两代人或三代人时,流动人口显然已经脱离了单枪匹马闯天下的状态,进入了携妻带子、携老扶幼共同流动的状态。根据六普数据计算,两代户、三代户家庭户分别占所有流动人口家庭户的3852%、5.04%。一代户中大部分流动人口也是同配偶或兄弟姐妹等一起流动,独自一人流动的只占家庭户的26.76%。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十分明显。”这就导致一个新的群体—新市民子女的出现,规模日益庞大的新市民子女成为城市中不可忽视的主体。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与普通的城市儿童不同,新市民子女面临着教育学习、社会融入、身心健康等一系列的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关怀弱势群体,已广泛应用于妇女、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等各个领域,而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之一,针对问题相似的同质性群体可以有效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帮助组员宣泄不满,形成正确的认知,获得归属感,从而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问题视角来探讨新市民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或是通过小组介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有关新市民子女的小组行动研究较少,因此运用优势视角介入新市民子女的成长的实务研究,对促进新市民子女发掘自身优势、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社区背景分析及新市民子女问题界定
2、描述新市民子女暑期成长小组的开展过程及效果评估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和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步 骤:
1、小组正式开始前,访谈2名社区工作人员和1名社工,了解社区的背景及现状。
4.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3):19-20
[2]童敏.从问题视角到问题解决视角—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再审视[j]. 厦门大学报,2013(6):2—3
[3]刘丽华.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33—3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日期 工作内容
①2022.11.11——2022.12.15毕业论文分组,确定选题
②2022.12.16——2022.03.20完成资料索引,完成调查资料收集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