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2-02-08 20:17: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一)研究意义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77亿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民工平均年龄继续上涨,比上年提高0.38岁。如果说 2003 年以前,老一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是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等问题。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入,老一代农民工年龄逐渐增长,他们已经达到或者即将达到退休阶段。对于即将退休的这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而且随着进入退休年龄的老一代农民工的增加,他们的养老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妥善的解决,这将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老一代农民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加入到经济发展建设当中,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群体。但我们应该看到,老一代农民工始终处于社会的底层,并且收入较低,这都为现如今他们面临的养老问题埋下了较大的隐患。老一代农民工在我国农民工数量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中大部分人已经达到50岁以上乃至退休年龄,但是以前不完善的养老机制使得现在的养老出现较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极大的影响老有所养等社会目标的实现。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党和政府始终将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养老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从人文关怀走向制度设计;2015 年 3 月的两会,重点聚焦于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基于政府的密切关注和学界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选择题为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研究,通过对老一代农民工的个案访谈,分析当前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制度存在的问题、他们对于养老的规划和期望,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以期为研究当前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提供质性资料,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养老制度,构建符合农民工预期的养老模式提供现实依据,为政府建立健全相关养老保障政策措施提供政策参考。(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主要探讨了农民工概念界定、当前我国农民工主要养老模式以及当前农民工养老存在的问题。(1)农民工概念界定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农民工的基本概念,针对农民工这个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们的理解不尽相同,当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郑功成(2002)在研究我国农民工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时认为,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特指在城镇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周亦桥(2003)也认为:农民工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非农业非城镇的边缘群体。赵晓霞(2003)认为: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镇从事非农业工种的农民大致上可分为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也称之为异地就业的农村非农产业劳动者)和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两类。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5号),本文对农民工做以下界定: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我国农民工存在明显的代际划分,这其中不仅指因为年龄等自然属性所形成的划分,更有因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等所构成的代际差异。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民工的代际划分做出了说明。从年龄角度,刘传江(2005)提出以在20世纪80年代从农业中游离出来并加入打工者行列的人为第一代农民工;改革开放以后出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农民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吴红宇、谢国强(2006)将农民工分为三代:第一代出生于 20 世纪 70年代以前,第二代出生于 1970 年到1980年,第三代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对三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了剖析。冯菲菲等(2013)从文化观念的视角研究新、老两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两代农民工在乡情文化观念、消费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代际分化和差异。韩静(2014)从经济、社会和心理融入三个角度分析两代农民工的差异,指出在社会融入方面二者没有明显差异,但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上程度更深。在经济和心理方面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收入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心理上更加渴望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从以上学者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民工主要是户籍在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城镇边缘工人,关于农民工的代际划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价值观等社会属性,本文所研究的老一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并在80年代以后从农业中游离出来并加入非农业工作的农村户籍人员。(2)农民工养老模式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对于不同养老模式的心理预期有着较大差异,我国学者对于现阶段农民工的养老模式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热点,虽然不同学者在研究结论方面有一定差异,但我国农民工主要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居家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混合养老模式等几种。况成云,张晖(2007)等根据不同责任主体把农民工的养老模式分为传统家庭与土地养老模式、民间托老或自愿合住养老模式、社会居养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商业补充养老保险模式。而马影(2016)认为,我国的农民工生活在农村,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城市和农村的双面影响;在养老方面,既受到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又能够感受到城市养老模式的优势,因此将现阶段的农民工养老模式分为:自我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三种,从三种责任主体对养老模式进行划分。同时,学者们关于养老模式建立的侧重点也有不同,况成云(2007)提出农民工未来的养老模式选择,除了传统的养老模式,比方说以地养老、家庭养老等,还应该以房养老、社会和商业保险共同养老及合住方式养老等综合化的养老模式,他还特别指出因为每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初衷都在转变,所以要分别根据不同代的农民工制定出不同的养老模式组合,保证需求与应用的相匹配。王超(2009)从大龄农民工返乡的角度着重提出了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他认为政府及全社会的帮助才能有效的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政府除了在养老保险、福利性救济等方面提供帮助外,还要特别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再就业岗位以及技能培训,村庄、社区都要为他们建立社会网络关系作为后盾。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的养老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还不是能够完全体现当前农民工对于养老的需求,并且在养老问题上过多集中于养老保险等经济支持方面,对于生活照顾等其他具体问题的研究过少。因此,在未来着重探究一个完善的农民工养老模式对于农民工养老具有重要意义。(3)当前农民工养老存在的问题老一代农民工数量在总体农民工中占有较大比例,较多的农民工即将达到或者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使得我国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和复杂,及时找到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于完善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生活至关重要。国内学者对于农民工养老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养老制度不健全、养老资金缺乏、城乡养老水平差距大等方案。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养老制度的不完善是重中之重,张太宇(2014)认为目前我国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方面的有效措施落实的还不够健全,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周莹(2006)认为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与和身份的复杂性,很难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便携性、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不到位、政府功能的弱化等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解决。除此之外,况成云,张晖(2007)认为,我国当前的农民工养老当中,较低的务工收入无法为预期的养老生活积累资金,传统的养老保障功能基本消失,在农村中,养老保障制度难以全覆盖,制度较为单一化。以上问题反映出我国对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较多漏洞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国外研究由于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社会二元经济结构下所形成的特别人群,是我国所特有的,所以关于这方面的国外研究非常少。这方面只能参考国外对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方面的文献,如Guoongde(2004)指出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出现,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子女对老人的照料越来越普遍。DavidRomer (2002)和SamuelsonP.A. (2002)研究对老人养老给予物质资料供应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还是家庭成员,得出的结果是家庭成员。Asimakopulos与Athanasios (1999)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的实施状况,认为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普及缺乏物质条件,他觉得长期内,农民还是会选择传统的养老模式。JohnB.Carlson (2007)对比了来自中国农村和城镇的两组养老模式现状数据,认为城镇居民的养老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由于缺乏应有的物质资料的支持,社会养老并没有普及,因而中国农村依旧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Hubbard(1996)指出中国农村的小孩比城市的小孩更渴望读书,更加认真学习,父母希望培养孩子成才来获得老年生活经济上的支持。Dean和Hartley(2002)认为社区养老在中国农村难普及,他们更加信任血缘上的牵绊,只有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成熟的条件下,农村才可能效仿。总之,外国对中国农村养老方面的研究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我国社会养老机制还比较落后,因此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可能会长期存在,只有城市发展才能带动农村发展。(三)应用前景本文以从老一代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着重调查他们的养老现状和对未来养老方式的期望和计划,通过访谈,能更清楚真实了解到他们的养老状况,并根据他们对未来的养老规划,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民工养老方式完善和整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有着较大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马影. 农民工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绩效研究[D].安徽大学,2016.[2]薛艳艳. 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3]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 年第 8期。[4]刘传江、徐建玲:《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 年第 5 期。[5]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经济学家》2009 年第 10 期。[6]刘传江,《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 11 期。[7]李晓云.中国进城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扣].华东师范大学,2007.[8]况成云,张晖,李晓兰,李择华. 农民工养老保障之预期与模式选择[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45-47.[9]王莹莹,龚基云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3 期.[10]杨朝清. 第一代农民工养老困局亟待破解[N]. 山东科技报,2013-09-11001.[11] 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J]. 农村经营管理,2013,04:47.[12]王营营,龚基云. 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36-139.[13]周小娟.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实证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 [14]宁应会. 老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4:64. [15]杨明洁. 返乡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6]董明慧. 老一代农民工裸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9:6-8.[17]陈超. 高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5. [18]黄敏. 第一代农民工裸老问题及治理对策[J]. 才智,2016,22:228-229 231. [19]康健. 基本养老保障均等化视角下第一代农民工养老保障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6,25:322. [20]喻建勤,草央. 第一代农民工养老权益之困[J]. 工友,2015,07:14-16. [21]春江水. 第一代农民工,谁来保障他们养老[J]. 老同志之友,2013,21:4-7. [22]徐娟. 破解第一代农民工养老困境意义深远[N]. 中国人口报,2013-09-09003. [23]徐娟. 重视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意义深远[N]. 山西日报,2013-09-03C04. [24]徐娟. 第一代农民工养老困境应进入社会视野[N]. 中国社会报,2013-09-02002. [25]种荷. 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难题[J]. 百姓生活,2015,06:5-6.[26]DavidRomer.PrinciplesofMicroeeonomics[M].HoughtonMifflinCompany,Boston,Toronto,2002.[27]SamuelsonP.A.Barrow.SocialInsurance[M].North-Holland,Alnsterdam,NewYork,oxford,2002. [28]GuoChongde.Pension InsuranceinChina-ReformandProspectsin RenateKring andMonika Schadler(ed)[M].SocialSecurityin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amburg,2004.[29JohnB.Carlson.SoeialSeeurity as Trade among LivingGenerations[J].In American Eeonomi Review79(5),2007:1182-95.[30]Dean,Hartley.SocialSecurityandSocialControl[M].Routledge,London2002.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以老一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一方面对其养老的相关制度进行分析,探索这部分群体养老问题产生的制度原因;另一方面,通过个案访谈,研究他们当前的养老状况或未来的养老规划,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他们对于现在和将来老年生活的规划和想法以及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和期望。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构建符合老一代农民工预期的养老模式,进而完善我国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二)研究内容1、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制度分析,分析农民工养老的相关制度,以期在制度层面揭示老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老一代农民工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入21世纪初,我国老一代农民工即将进入或者已经进入养老阶段。该部分主要通过查阅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分析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深入了解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制度环境,并总结出现有养老模式的特点和不足。2、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分析通过典型个案访谈,深入了解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状况和问题(异地参保缴费、社会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或未来的养老规划(包括老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失能以后的生活照顾、老年生活的文化娱乐等方面),结合政府现阶段的相关政策措施,分析现阶段农民工对于养老的普遍需求,为建立符合老一代农民工预期的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参考。3、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优化建议该部分在制度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民工养老保障建设相关的经验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以提高当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水平为目的,从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妥善应对老一代农民工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符合农民工预期的养老模式等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调查掌握老一代农民工养老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总结出问题出现的成因。2、通过实地访谈掌握现阶段老一代农民工对于未来养老的需求和期望,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障模式。 3、结合相关建设经验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根据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提出改善我国农民工养老方式的合理化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1、文献法:仔细查阅有关农民工的养老制度、农民工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理论和研究动态的把握以及事实的科学认识,为实证研究和政策完善奠定文献基础。2、实地访谈法:根据设计好的访谈问卷,进行实地访谈。并运用相应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3、质性分析法:通过参与到社会环境中,充分的收集有关老一代农民工养老的资料,对当前农民工养老现象进行整体探究,通过对老一代农民工的访谈材料的内容分析,了解他们的养老现状或养老规划。(二)技术路线:见附件(三)实验方案访谈问卷主要面向老一代农民工,每份访谈问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方面为基本信息访谈,主要包括访谈对象个人信息、家庭成员状态和家庭收入情况。第二方面为就业信息访谈,主要包括访谈对象就业单位、就业环境、就业薪酬等方面。第三方面为养老信息访谈,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养老金领取情况、养老方式等方面。第四方面为养老规划访谈,主要包括对当前养老方式看法、对政府养老政策的满意度、对未来养老的期望和计划、对当前养老方式改进的建议等方面。(四)、可行性分析1、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本调研以老一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有相关的调研小组进行实地访谈,数据收集有较高的可获得性。2、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本调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详细的研究内容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访谈得到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信息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农民工的未来养老规划,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最终探讨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3、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各种数据的取得都有保障性,从图书馆、期刊网等方式能方便快捷地搜索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实地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具有真实可靠性。4、本人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且富有吃苦耐劳精神,热衷于学术研究,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能够全心投入搞研究项目。更重要的是曾参加过几次相关的访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5、课题指导老师沈老师经验丰富、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沈老师的精心指导有助于本人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4. 研究创新点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一)选题新颖,对象明确前人多有关于农民工养老状况以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并且也提出了一些完善农民工养老模式的政策建议,但是对于针对老一代农民工对于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和规划等方面缺少质性研究,本研究基于对老一代农民工养老方式的选择、养老规划等方面进行访谈调查,为政府完善有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研究方法科学合理质性分析方法采用和调查对象实际互动的方式,对调查对象整体性探究,用在我们的研究中,适用性强,经验事实的反映更加客观真实。本课题采用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不仅对现阶段养老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而且还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的成功经验和农民工的养老规划对老一代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更为可行的经验借鉴。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1、2016年6月进行充分理论准备,确定具体研究内容;2、2016年8月阅读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3、2016年10月选择理论预设,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预案;4、2016年12月进行开放式访谈调查,根据反馈修改访谈提纲,制成正式访谈提纲;选取调查样本,制定并实施具体调查计划,根据调查内容要求获取信息资料;5、2017年1月数据录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修改假设模型,得出普遍结论,草拟研究报告提纲,及时与老师沟通,接受指导,对初稿进行讨论和初步修改;6、2017年3月继续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并最后定稿,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