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变化分析开题报告
2022-01-18 21:23:19
全文总字数:8409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意义:
通过对自1995年以来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数据的整理,分行业、分规模、分地区来分析我国出口企业各方面特点的变化,测算其生产率,从而以时间为轴,用出口企业统计样本的变化来解释近年来我国出口企业出现的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使我们对我国贸易现状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为进一步探讨我国的贸易转型、使我国在价值链上占据更有利环节奠定基础,同时对研究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文献综述):
以梅里兹模型为核心的新新贸易理论处于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学术前沿,其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与产业层面拓展到了企业这个微观层面。已有研究发现,由于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因此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非出口企业。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推导出了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绝大多数国家企业的数据中得到了验证。
然而,近年来对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却得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出口企业生产率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关于这一现象,多数学者将其称为“生产率悖论”(李春顶,2010;汤二子,2011;安虎森等,2013;盛丹,2013),也有少数称之为“生产率之谜”(戴觅等,2014)。本文采用多数学者的称谓,定义这一现象为“出口—生产率悖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中国企业出现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是指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非出口企业(即内销企业或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
谈到“出口—生产率悖论”的研究概况,不得不提到与之密切相关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最初由Baldwin在2004年提出,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模型,一个是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说明同产业的不同企业在是否出口问题上的选择;另一个是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说明一个企业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的选择。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新新贸易理论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方向,而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决定企业出口贸易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供应国内市场。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企业贸易数据的支撑,然而中国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中国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表现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内销。
对于“生产率悖论”的存在与否,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否认悖论的存在,如张杰等(2009)采用1993—2003年的企业调查数据,利用OP方法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采用PSM方法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出口显著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一结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相吻合;易靖韬(2009)采用浙江省2001年—2003年的企业面板数据考察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技术溢出和特定区位对企业出口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得到企业异质性对出口行为影响显著的结论;赵伟等(2011)利用中国2000—2003年27万余家企业的大样本非平行面板数据对“自我选择”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论证,认为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出口选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与假说相悖,TFP表现出正向影响,与假说相符,但企业规模对出口决定始终具有正向影响;范剑勇等(2013)从出口密度差别入手,采用LP半参估计法,得出全部出口企业生产率整体上领先于非出口企业,否认了“出口—生产率”悖论的存在。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悖论是真实存在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春顶等(2009)采用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1998—2007年约33万多家企业数据,验证了悖论的存在并提出了解释;汤二子和刘海洋(2011)运用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中国出口企业测算的生产率低于不出口企业且中国企业的出口对生产率具有阻碍作用的结论;盛丹(2013)选取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验证了我国外资企业出口存在着明显的“生产率悖论”。最后还有一派学者认为是否存在悖论不能一概而论,如张坤等(2016)认为“生产率悖论”是否存在不是绝对的,从不同视角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李建萍等(2014)认为“出口选择悖论”主要适用于我国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比较劣势部门内的企业没有出现“出口选择悖论”,类似地,“出口学习悖论”也是如此。
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总结,可以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中国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在2003年以前基本不存在,而在2003年以后逐渐显现出来,并在近几年更为突出;悖论与企业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内陆地区的企业,悖论在沿海地区的企业更为明显;悖论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小型企业比大中型企业更易出现悖论现象;悖论与所有制有关,外资和私营企业比国有和集体企业表现更为明显;悖论与我国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密切相关。表一是对现有代表性文献的总结。
表 SEQ 表格 \* ARABIC 1 “出口—生产率”悖论代表文献
|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多数悖论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都承认了悖论的存在,并将对悖论的原因解释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纵观现有文献,对悖论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加工贸易,国内市场环境和交易成本,市场分割和行政垄断,产品质量等。
(一)中国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
在现有研究中,有多数学者认为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是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认为中国出口的企业以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为主,这类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技术和创新,因而表现出较低的生产率。李春顶基于制造业数据的检验(2009)也得出相似结论,在剔除加工贸易企业后,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高于内销企业,侧面反映出大量的加工贸易是悖论存在的重要原因。戴觅等(2011)通过对2000年—2007年海关数据的分析得出悖论现象完全是由中国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导致的结论,并将加工贸易的低生产率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加工贸易的特殊性质以及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二是转移定价、低市场力量以及产品异质性等方面。
将悖论归因于大量的加工贸易已经得到了数据检验的支持,如戴觅(2011)等明确提出完全从事出口加工的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低10—22,因此可以确定加工贸易是“出口—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二)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和交易成本
除开加工贸易的因素,高昂的市场进入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是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存在的重要原因。安虎森等(2013)提出Melitz模型(2003)成立的假设前提是国内国外市场规模对称,且进入国外市场需支付高昂的贸易成本和市场进入成本,此时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进入国内市场。但当本国市场规模较小或进入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时,可能出现高生产率企业同时进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进入国外市场的情形。李春顶和尹翔硕(2009)也提到由于国内的营商环境和交易成本较高,反而造就了内销企业更高的竞争力。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将悖论归因于市场进入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学者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数据支持中国国内成本高于国外,因而此条解释的真实性还有待检验。
(三)市场分割和地区行政垄断
有关文献指出,在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及地区行政垄断的现象,从而导致国内市场进入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此条解释与第二条解释是因果关系。
盛丹(2013)指出,地方性行政垄断阻碍了商品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削弱市场机制作用,从而提高了销售成本和市场准入成本;同时在我国的比较优势部门内,大量外资进入加剧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张艳等(2014)结合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国情,将国内市场细分为本市市场、本省市场、外省市场和海外市场,并指出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促使本地生产率低的企业有能力去国外销售,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为跨市、跨省贸易树立起了贸易壁垒,造就壁垒内生产商以低生产率垄断,壁垒外企业进入成本和固定成本上升,必须具有足够高的生产率才能进入贸易的现象。
(四)其他解释
其他关于悖论的解释主要包括比较优势及产品质量等。
李建萍和张乃丽(201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比较优势部门是我国“出口—生产率”悖论产生的根源,“出口选择悖论”和“出口学习悖论”都主要适用于我国比较优势部门内的企业,对比较劣势部门内的企业不适用。从理论角度,比较优势部门内企业具有“价格—生产率”的二元选择优势,出现生产率悖论的概率随着出口倾向的提高而提高。
汤二子等(2012)将产品质量作为生产率之外的另一异质性,认为不应仅以产出数量衡量生产率,产品质量也应作为指标。因为产品质量难以测度,因而无法检验加入质量变量后生产率悖论是否仍然存在。
表 SEQ 表格 \* ARABIC 2 中国“出口—生产率悖论”原因解释
|
中国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是近几年出现的热点问题,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与研究。
首先,对悖论的存在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具体而言,可以对悖论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进行横向比较就是将中国的数据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测算其他国家是否出现悖论现象,并将出现与未出现的国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其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对悖论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行纵向比较就是将中国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中国从哪一年出现了悖论现象,并以此为节点,分析之前的贸易特点和之后的贸易特点。
其次,对悖论产生的原因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悖论产生的原因是单一的还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哪种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都需要数据检验的支撑,但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
最后,悖论的现实应用问题。现有文献多是针对悖论存在性和悖论原因的解释进行探讨,缺少对悖论影响的研究。悖论的产生对中国的贸易有什么样的影响,悖论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等方面会产生何种影响,对悖论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中国贸易未来应如何进行转型和升级,如何优化出口结构,都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本研究拟针对悖论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参与出口的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变化分析的角度入手,剔除国家政策变化等影响因素,通过纵向比较来研究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
参考文献:
[1]Expt‐marketparticipationproductivity perfmance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J] . JohnR.Baldwin,WulongGu.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d’économique . 2004 (3)
[2]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reallocations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Melitz MJ. Econometrica .2003
[3]Firms, Contracts,Trade Structure*.Antràs Pol.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3
[4]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管理世界,2009(12)11-26.
[5]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1)50-64.
[6]易靖韬.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技术溢出效应与出口参与决定[J].经济研究,2009,44(09)106-115.
[7]赵伟,赵金亮,韩媛媛.异质性、沉没成本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1,34(04)62-79.
[8]范剑勇,冯猛.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J].管理世界,2013(08)16-29.
[9]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11)84-90 111 137.
[10]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33(07)64-81.
[11]汤二子,刘海洋.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09)34-47.
[12]盛丹.地区行政垄断与我国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J].产业经济研究,2013(04)70-80.
[13]张坤,侯维忠,刘璐.中国企业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吗?——基于不同贸易状态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6(01)30-39.
[14]李建萍,张乃丽.比较优势、异质性企业与出口“生产率悖论”——基于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06)3-13.
[15]戴觅,余淼杰,MadhuraMaitra.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加工贸易的作用[J].经济学(季刊),2014,13(02)675-698.
[16]安虎森,皮亚彬,薄文广.市场规模、贸易成本与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J].财经研究,2013,39(05)41-50.
[17]张艳,唐宜红,李兵.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基于国内市场分割的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23-33.
[18]汤二子,孙振.异质性生产率、产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10-15 8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整理1995—201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及非出口企业数据,以时间为轴归类分析其变化特点,从行业角度、企业规模角度、地区角度等分别分析我国出口企业的特点,分别测算出口及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按时间验证出口—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
研究内容:
1、筛选出适当的企业样本,运用合适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进行测算。在不同的测算方法下分别分析企业的生产率变化情况。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综合研究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数量研究法等。
4. 研究创新点
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是近几年来学者针对中国企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是针对不同行业或者不同地区的企业数据来验证悖论的存在性,并对悖论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我的研究从参与出口的中国企业的变化入手,通过研究随着时间变化参与出口的企业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有能力参与出口的企业多为资金雄厚的大企业,而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参与出口的门槛逐渐降低,有更多中小企业也进行了出口,从而可以自然解释中国企业出现“出口——生产率”悖论的原因。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年12月25日——2019年1月15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9年1月16日——2月28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9年3月1日——3月31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