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课题的意义 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观赏、食用以及药用等多种价值[1]。
因此,菊花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评价及新品种的选育备受关注。
种质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目标1.1 完成对近几年南京农业大学收集及选育的700余个品种的切花小菊数量性状及质量性状的观察、记载、拍照,初步建立切花小菊种质资源数据库;1.2 对700余个切花小菊品种的数量性状及质量性状进行多样性及变异幅度等分析; 1.3选择不同的取样策略、取样比例、构建切花小菊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群;1.4 进行初级核心种质群进行代表性及多样性检验、获得核心群。
2 研究内容以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育种资源圃收集及选育的700余种切花小菊品种为试材,分析其主要数量性状的分布规律,并进行数量性状的概率分级和质量性状的分类以及提供各级各类的参考品种;对其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样性分析,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初步构建切花小菊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1 对700余个切花小菊品种的数量性状及质量性状的调查、记载和登记;3.2 对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多样性及变异幅度等分析;3.3 确定取样策略、取样比例、构建切花小菊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群;3.4 进行初级核心种质群进行代表性及多样性检验、获得核心群。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 对700余种切花小菊的质量性状(瓣型、叶型、花抱、花形、花色、花枝紧蹙程度等)和数量性状(花序直径、花心直径、外层瓣长、株高、叶长、叶宽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优先取样和变异度取样法进行资源分组;然后采用比例法(p法)、遗传多样性法(g法)、对数法(l法)和平方根法等进行组内取样;最后完成核心样本的检测,包括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值、质量性状表型比率均值用以评价核心种质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方差差异百分率、均值差异百分率、变异系数变化率和极差符合率等4个综合性评价指标评价核心种质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 技术路线700余个切花小菊品种田间观测登记,基础数据整理组内取样,获得核心样本核心样本检测初步构建得到核心种质3实验方案3.1 材料 供试材料为2008年到2012年由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菊花课题组搜集、选育的729个切花小菊种质资源,品种性状数据来自2013年一年的统计整理。
3.2 方法3.2.1 数据获取及整理 田间采取花朵样本进行等距拍照和叶片进行扫描以及株高测量等,根据照片统计瓣型、叶型、花抱、花形、花色、花枝紧蹙程度、花序直径、花心直径、外层瓣长、株高、叶长和叶宽12 个性状参数,其中前6个为质量性状, 后6个为数量性状。
4. 研究创新点
.1 利用等距拍照法对采取的花朵样本进行图片信息采集,对样本叶片进行扫描获得图片,可建立切花小菊种质资源图片信息数据库,更加方便于查阅、资料获取、资源利用。
2 构建切花菊的核心种质是对其大量遗传资源进行筛选,可促进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有研究价值或应用价值资源的认识,并及时地发现优良种质,进而能促进育种工作,并能为切花小菊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育种打下一定的基础。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 基础数据的收集2013年10月初到11月底,在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基地完成对700余种切花小菊的图片信息采样及初步数据统计。
2013年12月20到2014年2月20号,完成对图片的整理及各种性状数据的整理。
2 资源的分组2014年3月1号到5号,根据李鸿渐提出的菊花四级分类法,将729个切花小菊品种聚类为5组,完成资源的分组。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