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花烛(anthurium andraeanum)又名红掌、安祖花,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烛因其叶色翠绿、花型独特、花色艳丽等特点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是重要的热带盆花和切花植物。在全球热带花卉贸易中,其贸易量仅次于兰花而位居第二。我国花烛栽培生产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益逐年增加,已成为国内主要的年宵花卉。
目前,国内外花烛育种研究的目标性状主要集中在苞片颜色、苞片大小、株型(作盆花或切花)及叶型(叶片大小)等,而有关花烛叶色突变性状的研究鲜有报道。本实验室在对花烛品种sonate长期组织培养过程中筛选出了叶色突变深绿型材料,该突变株系比野生型叶片颜色更深,通过对其色素含量测定发现,深绿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而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拟以深绿型和野生型为试验材料,结合光照和蔗糖处理,分析花烛品种sonate叶色突变原因,为今后叶色突变研究及观叶花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1、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1)通过试验明确花烛sonate突变型和野生型叶色差异的原因;
(2)通过调控有色体发育及类胡萝卜素积累改变植物叶色,为观叶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奠定理论基础。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案:
(1)突变型和野生型花烛叶片有色体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显微结构观察:采用徒手切片,选取突变型和野生型无菌苗叶片,将两片双面刀片并拢,垂直于叶面,迅速下切。将切取的组织铺于滴有蒸馏水的载玻片上,迅速盖上盖玻片,在光学显微镜(Leica DM1000)下观察叶片有色体组织结构及分布情况,拍照并统计有色体的大小及数量;
超微结构观察:将突变型和野生型无菌苗叶片去除叶脉,分别切成1.02.0 mm的小块,在4C下用4%的戊二醛固定24h,然后经0.2mol/L的PBS清洗,再用1%的锇酸固定2h。样品经脱水,浸透后由Epon812包埋剂包埋。用Leica超薄切片机切片,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液双染色后在Hitachi H-7650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2)不同光照强度对花烛突变型和野生型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选取生长良好、整齐一致的花烛突变型和野生型盆栽苗作为材料,置于25C,在不同的光照强度:弱光(12.5 umolm-2s-1)、正常光(62.5 umolm-2s-1)和强光(250 umolm-2s-1)下处理0d,5d,10d后分别取叶片0.05g,去中脉,剪碎,置于试管中。每个试管内加入10ml 95%乙醇,使叶片完全浸泡在溶液中。遮光浸泡24h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类胡萝卜素含量。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5株。
(3)不同蔗糖浓度对花烛突变型和野生型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选取生长势良好、整齐一致的花烛突变型及野生型无菌苗作为材料,在不同的蔗糖浓度10g/L、30g/L和50g/培养0d,2d,4d,8d后分别取叶片进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方法同上)。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5株。
2、技术路线:
突变型和野生型花烛无菌苗和盆栽苗的准备 |
不同光照强度处理 |
不同蔗糖浓度处理 |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有色体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
花烛突变体和野生型有色体发育和类胡萝卜素积累特征研究 |
3、可行性分析:
所在实验室前期利用花烛品种Sonate离体培养筛选出稳定的叶色深绿型突变体材料,且实验室长期从事花烛栽培育种、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为本试验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试验方案中所提到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的观察,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等均是常规的实验技术。研究材料、技术路线和试验条件完备成熟,能够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本试验的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我国花烛种质资源匮乏,自主培育的新品种较少,尤其是叶色突变品种。
本研究拟利用花烛品种sonate离体培养中筛选出叶色深绿型突变体为材料,通过比较突变型和野生型有色体结构、大小和数量差异,以及分析光照和蔗糖对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明确造成其叶色突变的原因。
研究结果既可以为该花烛叶色突变材料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也为生产上培育观叶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6年11月2017年3月 花烛无菌苗及盆栽苗等试验材料的准备
2017年3月2017年4月 突变型与野生型花烛叶片有色体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2017年4月2017年5月光照和蔗糖处理,完成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