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斗蟋短翅型雄虫对长翅型雄虫的交配竞争优势开题报告

 2021-08-08 21:06: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昆虫的求偶行为多种多样,了解昆虫求偶行为方式有助于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求偶的进化机制,同时,对有益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有害昆虫的防御和控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通过对昆虫声音信号及其对行为影响的研究, 不但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昆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还可以为害虫的综合治理和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鸣虫类的鸣声特征已广泛应用于种类鉴别、地理分布和区系的研究,尤其是在近缘种的分类上显示了其突出的优越性和可靠性等,在昆虫声通讯、声诱导等方面也有研究报道;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鸣声则被用来作为鉴别各种鸣虫的有效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傅强等(1999)利用前人的成果,将雄性褐飞虱的第2种鸣声回放给雌性,可以起到抑制生殖的作用。以前对昆虫鸣声的研究主要在时域特征上,但对鸣声的时域、功率谱与其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我国在蟋蟀发声器和鸣声研究方面起步晚,只是近二十年来才开始。吴福祯(1986)首次研究报道了我国7种蟋蟀的鸣声特征和2种蟋蟀的声锉结构。吴继传(1989)在其《中国斗蟋》著作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斗蟋鸣声的发射载频值、载波波形以及不同行为的鸣声如求偶声、召唤声、争斗声的分贝d(p)值和脉冲波形的变化。何忠等(1985)报道了多伊棺头蟋Loxobelmmusdoenziti的鸣声结构。莫容(1989)在其《斗蟋》一书中,报道了斗蟋不同行为的脉冲序列图三幅。李恺、郑哲民(1999)、李恺、廉振民(1999)报道了9种蟋蟀的鸣声结构。廉振民等(1996)报道了3种蟋蟀的鸣声结构。王荫长等(1988)报道了6种蟋蟀的鸣声特征和声锉结构。以上除去重复种类,共计鸣声研究不足20种,发声锉研究不足10种[6]。有关学者首次对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直翅目,蟋蟀总科)在不同行为模式下的鸣声结构及其含义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为鸣声声学特征及所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或信息)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为鸣声在分类学、行为学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Xavier Eekhout 等总结了 1992- 2004 年之间动物声音信号交流的研究现状, 其中关于昆虫声音信号的文章占 22% 。现在关于昆虫声音信号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这包括从微弱的振动信号到强劲的鸣声记录分析, 从发声器官的探索到发声机制的研究, 以声音信号接受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至基因表达等。研究种类也开始向多样化发展,从水果钻蛀害虫到仓储害虫、木材害虫、土壤害虫、林木害虫等。通过对昆虫声音信号及其对行为影的研究, 不但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昆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还可以为害虫的综合治理和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一.研究内容:

1.丽斗蟋雌虫对雄虫的交配选择过程

2.丽斗蟋雌虫对翅二型雄虫的交配选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论文通过比较长、短翅型雄虫对雌虫的交配吸引力差异,有助于明确长、短翅型雄虫对雌虫的交配成功率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理解雄虫翅型分化的进化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