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些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因不会产生食物链的污染以及其相对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的成本低廉,逐渐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植物将从环境中吸收的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代谢成无毒生物小分子的能力产生了植物修复技术。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植物都与某类微生物共生着,自然界有95%以上的维管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它们在营养吸收、生理代谢或免疫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菌根形成后,植物的根毛退化,或减少,使得植物根的生物学性质改变;或使根与外界的接触面不是原来的土壤,而是一种被真菌改变了的环境;或者是通过真菌与外界接触,形成了一种土壤一微生物一植物根系生物共生关系系统。因此,要研究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就必须了解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研究重金属对它们共生系统的影响,以便了解到重金属对植物影响的真实情况。现在,对重金属与植物或是菌根菌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关系有大量的研究,例如,人们发现菌根菌具有强的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特别对铜和锌有很强的吸附。它们对过量重金属的忍耐能力也相当高,在体内富集比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2-4倍,仍能生长。据文献报道,马尾松作为先锋树种有不错的抗金属能力,和松乳菇共生可以提高其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的生存率,可以对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地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污染益严重。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等多种类型。其中90%左右被污染土壤都与重金属有关。
①污染加剧,分布面广。我国受cd、as、pb、hg、zn 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 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1]。长三角、珠三角、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地区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珠三角40%农用地重金属超标。我国土地污染日趋加剧,呈现出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分布面积显著扩大并向东部人口密集区扩散。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3.1研究内容
3.1.1在重金属存在情况下,松乳菇的菌丝的生长状态
3.1.2重金属土壤中的马尾松菌根苗的生理指标变化
4. 研究创新点
主要以土壤中的重金属铜、锌、镉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相结合进行的实验特色来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生产实际中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