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属于卵菌门(oomycot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可侵染樟属植物引起根部腐烂以及枝干溃疡等病害,会对樟属植物造成毁灭性打击。据报道,樟疫霉已经造成澳大利亚西南地区森林发生结构和植物种群变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在中国,樟疫霉还可以危害雪松,造成雪松疫霉腐烂病。樟疫霉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以及东亚、南亚和大洋洲等地区,可侵染包括林木以及农作物在内的超过3 000多种植物,是森林病害防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韩长志,2012)。
樟疫霉菌分布广、寄主也很多,虽然被危害的植物表现的症状不大相同,但大多数是危害植物的根部。(劳有德、陈海红,2016)。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基因组学的发展,特别是疫霉属中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以及橡树疫霉(phytophthora rctmorllfn)等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的释放,极大地促进了疫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樟疫霉最先于1922年发现与苏门答腊岛樟属植物上,造成樟属植物(Cinnamomumburnannii)条形溃疡病。现在樟疫霉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大洋洲以及东南亚地区,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樟疫霉的报道。其寄主范围极为广泛,已从3000多种林木、农作物等寄主植物上分离得到182种菌株(Hardham 2005)。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在国外是一种常见病害。可侵染按树、山茶、樟树、栗、金鸡纳树、石楠、橡、杉、柏、松等林木,梨、桃、李、菠萝等果树及瓜、椒等农作物达9百多种,是植病中一种重要病原菌(黄世钰,1984)。樟疫霉破坏可以引起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原始森林植被替换,还可以破坏大量休闲旅游区及经济林(Greslebin et al.2005)。更为严重的是樟疫霉可以侵染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已被澳大利政府列为15种危及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澳大利亚经济的Key ThreateningProcesses之一(Dunstan et al.2010),并被世界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列为全球100个最具突破性侵入物种之一。樟疫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籍台湾)及云南、北京等地有一定分布,严重引起鳄梨、刺槐、雪松及山茶花、杜鹃花等各种名贵植物的发病与死亡。(邱睿,2014)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固/液培,磨菌丝体,提dna,电泳
2、pcr,电泳
4. 研究创新点
借助农杆菌介导的PVX病毒表达系统,对樟疫霉中CRN效应因子CRN4和CRN5的 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分析。
本氏烟上瞬时表达得出结论,对了解寄主与樟疫霉在分子水平上的互作机理产生重要意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