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南京冶山林场,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北郊,紧邻金牛湖畔,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山地,。林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良好的水热条件与多样的生境维系了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对于保护与提高区域植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当地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载体作用。林场以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以麻栎、栓皮栎、枫香等落叶树种为优势种,同时分布有马尾松、黑松、湿地松、香樟等常绿树种。由于地处南京市北部采矿区域,紧邻冶山国家矿山公园,在长期的矿石开采过程中,植被受人为破坏明显,自然植被类型几乎完全退化,主要以次生林以及人工林为主,经过自然恢复后已经形成了较为简单的先锋树种群落和草本群落。
意义:开展冶山林场的植物群落学研究,对于掌握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与演替、种群动态和生态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掌握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还可以充实北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学相关研究,促进保护区内植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我国植物群落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来看,从最初的种群统计学,逐渐向宏观大尺度、微观遗传学、乃至分子生态学领域深入,代表性的研究有:董鸣在1986年对马尾松种群数量动态进行初步研究;周纪纶在1992年撰写《植物种群生态学》;对云杉(Picea asperata)种群动态、年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种间关系进行研究(江洪,1992).谢宗强在1996年对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种群生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文辉在1998年对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 lobophylla)及其近源种泡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进行了种群生态学的对比研究吴明作在2000年对栓皮栋种群数量动态的谱分析与稳定性的研究。多年来,植物种群动态研究从定性到定量,逐渐与统计学、数量学紧密结合,大量引入的数学手段、系统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将使之逐渐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成熟的科学体系。
从国外群落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来看,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兴起,人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一些植物种类融合到了一起,并将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群落。1895年 ,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E.Warming)出版了《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书中很大的篇幅都是用来介绍植物群落的。19世纪后期,美国的詹士詹森(JensJensen)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可以将以往的单纯的设计方法代替。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便将乡土植物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20世纪中期时,日本的宫胁昭教授用自己的方法提出了一套新的将大都市改造成自然园林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称为宫胁昭方法,这种方法将树种在近似天然园林的土地中种植,在种植带上需要进行自然群落的密植。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采用经典样地法,针对主要调查地点为中心在四周选择典型的样地,设置大小为20 m20 m,并在每个样方中各设置5 m5 m草本层小样方1个;
调查内容为:对乔木树种(胸径1 cm以上)进行每木检尺,实测胸径、估测树高,统计每样方中乔木各树种的株数,详细调查灌木(包括胸径小于1 cm的小乔木或幼苗)、草本(包括蕨类植物)和层间植物的种类、高度及生长状况,同时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照相等工作。
4. 研究创新点
冶山地处南京市的北部采矿地区,目前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通过此次对冶山的调查分析,有利于了解受破坏的群落自然恢复的情况。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