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环境宜居性评价与更新策略研究——以保定市莲池古城区为例开题报告

 2022-02-02 21:56: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课题的意义

宜居城市建设于西方国家较早出现,是城市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生长出来,被逐步认识并开始频繁使用的概念。宜居性是城市的基本特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它更注重身处其中的人的感受,居住工作的舒适方便程度。[1]温哥华是最早提出了宜居城市概念的(1976年,联合国首次在温哥华召开人类首次住区大会,在内罗毕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开始了广泛的关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的工作,宜居城市概念也随之被提出),《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中阐述宜居城市是指一个能满足全部居民生理、社会和心理需求的完整的城市系统[2]。令人愉悦而向往的城市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需求,还可以满足和反映居民更高层次的文化及精神方便的需求。[3]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环境保护逐渐严格,城市发展的方向也由过去的粗放式扩张转变成向文化和内涵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城市也逐渐宣传与定位具有独特产业的“人文城市”。其中,老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逐渐成为焦点。京津冀一体化成为保定发展的新契机,但近年来,随着保定城市城区快速发展附带出现的问题,使得古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受限,使得城市传统特色与历史记忆逐渐丢失。

宜居城市的诸多标准逐渐出炉,制定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特有的宜居性评价标准从而优化细节,成为了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可取举措。2010 年,《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确定保定市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此将研究、规划、保护古城的级别推上了新的台阶,在保定老城区现有空间格局的架构下,按照最新的规划方向调整各历史街区的空间作用,并提出建立文物保护单位、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个方向的保护方案,且近年来未出台新的官方文件。本研究以保定市旧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宜居性评价研究对了解旧城区历史文化街道宜居性、细化城市用地规划、街道风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有指导意义。也可为之后构建研究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性框架打下基础,为今后的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4研究目标

中国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中,产生了独具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在各地历史街区中,除了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并进行重点整治的文化景区,周边也同样镶嵌有着一定年龄的居住场所。在这样历史文化街区与老旧居住区结合的综合区域,常常出现经改造历史景区及街道老化以及周边老旧住区各方面需要更新设施的问题,当再行建设环境时,既要考虑建设方案对街区的整体环境的要求,更要注意改造结果应与周边居民及游客的改造愿景相适应,更新后的环境要适宜人们生活、也要发扬一定的历史与商业价值。

本课题研究目标如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7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环境宜居性标准、城市宜居改造相关文献、规范等书面理论的分析,可梳理历史街区的环境宜居性评价要点,为本次研究的指标选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手段。进行实地调研可确保地点相关信息以及搜索资料的真实性。由于本课题几个环节具有实践调查性,进行实地调研有利于核实具体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对研究地点提出针对性改造策略。

数据统计——以发放问卷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的运用数据方式,是推导出本课题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例如通过询问专家意见筛选指标,对各指标进行加权赋值;后期通过居民意见与场地调研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综合得出莲池古城区所调查历史街区环境的宜居性评价结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为提升莲池古城区历史街区宜居性,在之前研究保定市莲池古城区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课题的基础上,把众多因素进行整合,用层次分析法形式构造宜居性评价体系选出最需要提升的几种环境因素。尤其是通过调研发现的街道交通问题做了嵌入式交通岛细节设计,用于提升街道安全性,打造和谐街区。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9.07-2019.11论文题目选定与前期调研

2019.12文献综述撰写

2020.1-2020.3开题报告撰写,进一步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