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街旁绿地是城市微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的焦点和城市面貌的橱窗,有利于美化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体闲娱乐、公共交往的场所,使城市环境更加舒适,公众生活更有活力,在城市微观环境的整治,朴发挥积极作用,是评价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准。
街旁绿地变化多样、因地制宜,是它有别于其它公共绿地的特色,开放性、便利性及其分布广泛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街旁绿地相对于其它公共绿地更直接的服务于人,因而对于街旁绿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街旁绿地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承载者,它因人的行为、心理存在,不应服从于某种先验的美学观点,针对于街旁绿地人性化研究,从而使城市绿地形成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空间,体现人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本文以人性化设计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城市街旁绿地如何更好为人服务,并_巨更好的服务于自然,使环境建设得到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指出城市街旁绿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进而指明人性化的环境是城市绿地设计的本质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更好的创造环境,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求,满足人性的尺度、功能和离大众的情感距离等,使设计具有特定的功用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由于各个国家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不尽相同,所以在国外直接称为街旁绿地的并不多见,而与街旁绿地相类似的绿地类型则有许多其它的名字,如美国的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日本的街区公园和近邻公园。1963年5月在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泽恩提出了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随后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在其编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通过对各种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调查及评价,进而总结和归纳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导则。美国的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其所著的《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再次强调了设计必须为人的观点,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构成部分。之后又陆续出版了有关街旁绿地的论著,对于如何营造人性化的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内)国内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在宏观方面主要针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建立、生态系统的完善,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专业的迅速发展,建筑与规划专业也相继对城市微观环境的设计更加重视。在刘文军、韩寂编著的《建筑小环境设计》一书中,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小环境的设计原则与手法,其中涉及的许多内容与街旁绿地相类似。马建业编著的《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里面也介绍了街旁绿地的概念、我国城市街旁绿地建设的现状以及设计原则等内容。同时提出把城市开放空间中公众容易到达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公园绿地作为闲暇环境的主要载体。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3月1日~3月29日:查阅资料,收集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3月30日~4月30日:论文初步概念思考
(3)5月1日~5月20日:确定内容并正式写作
4. 研究创新点
街旁绿地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属于公园性质的沿街绿地;二是指该绿地不属于城市道路广场用地。街旁绿地在历史城市、特大城市分布最广,利用率最高,是见缝插绿、提高和改善中心城区尤其是老城区绿化水平的良策。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也是为了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的活动。所以,人性化设计就是具体地在城市街旁绿地设计中体现处处以人为本,使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使用人群在绿地中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与行为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
在具体设计时应首先分析绿地中主要的使用人群、使用人群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空间尺度、空间层次,有机地将水体、铺地、小品、植物等多种要素与环境设施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人性化的街旁绿地景观。场所人性化观念在城市街旁绿地空间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1)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2)满足人的行为习性(3)空间尺度舒适宜人、适于人活动(4)空间层次丰富多样,适宜多样化的活动(5)环境设施方便使用。
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需求,是街旁绿地场所人性化设计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人在绿地中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绿地的边界、入口、空间、公共设施、水景设施、公共艺术等多种要素进行精心地设计,才能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使街旁绿地成为满足人们需求、为人喜欢、为人向往的公共活动空间。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