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市民广场的周边环境的设计格局与市民的心理研究来探讨我国现在市民广场的环境心理学与市民广场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市民广场设计更加的亲民性。
研究的意义:广场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还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具有标志性的主要公共空间载体。广场上课组织集会、交通集散、居民的游憩休息和商品的交易等活动。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心。早城市、乡镇、区域性的空间中,对广场的数量,大小,分布,位置,及设计元素的选用都应根据城市,乡镇,区域性空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从地区的文化差异,要表达的广场主旨,广场主要作用,使用对象的不同等角度而设计出不同以往特色风格的广场。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价值对城市广场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影响及广场的地位,作用和不同类型的广场特点,来探讨我国城市广场在其设计中存在的优缺点,以此来不断提高广场的设计品质。在研究的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以此来学习巩固自己及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为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一个基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与中国广场普遍巨大相比,西方城市广场多数面积不大,延续了中世纪时期欧洲庄园和城堡的特点。那时城市规模小,人口密度低,也没汽车,都是牛车马车,道路一般在8米宽左右。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集市广场出现了前场后店的手工作坊,广场规模相应扩大,职能以生活为主,集市广场成为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
西方城市广场为创造良好的户外空间,停车场和垃圾站尽量不面向马路,而是设在建筑背后,通常有小巷相连。商业中心门前空地,是特意为居民留出的空间,或喷泉、或雕塑,周围设立椅子供居民歇息聊天,他们提供会面、健身、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而中国一些城市的广场,却出现了许多非人性化的现象:广场四周车水马龙,进入广场的街道越建越宽,广场的绿化越来越少动辄10万平方米的广场看不到一棵树,只剩下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或草坪。这么做气派是气派了,但其结果是让真正使用它的市民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尤其到了夏天,广场由于缺少高大乔木,市民更不可能在曝晒下进入其中,难以发挥其休闲、观赏、游戏、健身的功能。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
市民生活是否闲适具体反映到城市广场上,就是看是否有充盈的市民活动。现在的市民广场研究不再应该是强调城市有多少标志性建筑和体面的广场,而是看看这些标志性建筑和广场究竟有多少亲民度,究竟有多少是为民所用的,对人民能带来多大的帮助。简而言之,研究广场的面积,绿化率,广场的空间结构能否为民众带来更加舒适的感受,广场标志性的建筑是否有必要,有多大的影响和作用,市民对广场的真正需求是怎样的。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以市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出市民最希望的广场。
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
不以追求华丽和气派的广场效果为出发点,以能给市民最舒适的感受为出发点。
市民广场的亲民性既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亦可成为广场独有的特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