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考察辐射对杜鹃幼苗的影响,并通过不同的方法观测由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的形态特征、生理指标等的变化,探讨辐射对杜鹃幼苗形态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找寻在花色、花期、叶型等性状上发生变化的变异植株,不仅为杜鹃幼苗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更深入地挖掘出杜鹃幼苗的应用价值。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射线辐照诱发的诱变体诱变可创造多种诱变体,变异的范围比较大,丰富了种质资源库。白然界白发的变异是经常存在的,射线辐照引发的突变要比自然界自发的变异高几百倍到上千倍,而且射线引发的突变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的很多突变体是自然界本来所没有的物种,不仅丰富了种质资源库,还为植物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日本利用了射线处理诱发产生了高产、耐寒、抗倒伏的著名水稻突变品种黎明;而美国也相继利用热中子处理枯萎病的工业用薄荷,育成了用常规育种方式未能获得的抗病品种。这些诱变处理的成果显示了辐射育种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引起了各国相关人士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杜鹃组织培养已有一些成功的报道,顾地周等以杜鹃休眠芽为外植体,筛选出为不同目的的特异培养基。丁红玲,宫宇等在此基础上以杜鹃的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对离体培养的生长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建立杜鹃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奠定基础。杜鹃在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种子繁殖,但发芽率和成活率低,植株生长较慢。李建军等人对杜鹃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2010年,徐颖等以长白山杜鹃为试材,研究了杜鹃种胚培养的影响因素,最后筛选出了适合杜鹃炼苗移栽的基质类型以及安全越冬的环境条件,为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了依据。
仪民等研究发现高浓度so2对杜鹃植株具有氧化胁迫效应,但杜鹃细胞能通过增强其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来提高自身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植株对环境so2的适应性。赵财等研究发现高铁胁迫对杜鹃幼叶的不良影响要大于对老叶的不良影响。且当杜鹃生长于碱性土壤中,因铁元素满足不了其生理需求,会导致叶片失绿枯弱,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课题通过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广泛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辐射处理对杜鹃幼苗的影响,并且进行实地模拟实验,在分析数据资料基础上,形成论文终稿。 2017.01.122017.01.15:查阅国内杜鹃幼苗辐射的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017.01.162017.02.15:总结查阅所得资料,归纳出辐射对杜鹃幼苗的促进或是抑制的作用,对国外优秀案例进行案例研究,为成果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2017.02.162017.03.15:进行实地调研,总结资料数据,模拟进行杜鹃幼苗辐射实验 2017.03.152017.03.30:在实验基础上,形成初稿。 2017.04.012017.04.16:对初稿进行深化设计,完成相关系列报告。 2017.04.172017.05.10:进行最终资料审核,形成终稿。 |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研究对杜鹃幼苗的培育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其研究不仅对该植物的生活条件、形态特征有了新的认识,还能够更好地保护这种植物。两者都通过对幼苗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后续实生苗培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幼苗动态生命过程的记录,制出了杜鹃幼苗幼苗生命表,为杜鹃幼苗培育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