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河岸带是一种典型的表面交错群落,是河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连接区和过渡区,能调节微气候、改善物种多样性、调节河流栖息地、稳定连接走廊、提供景观观赏资源、净化水体和水保护生态,具有独特的生物化学循环特点及生态水文功能。
河流水系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既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不可或缺的因子,也是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前进的动力源泉。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一些河流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水质恶化、生境退化等水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为干预,城市河流在自然与人工河道之间,与河水一般浅水、直河、小水量和流速缓慢的独特水力特性,导致城市河流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由于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方法及其河岸带可以通过影响地表污染物的负荷状态间接影响水质污染,而且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反应在人类活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更趋向研究变化的速度特征、空间过程特征、多度和重要度特征等(riebsame et al. 1994,mertens et al. 1997)。
而当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来研究其环境效应时,通过研究不同空间尺度范围以及不同特征来表征土地变化的综合环境效应,会让土地利用变化表达得更准确(carlos et al. 2015,shihongdu et al.2014)。
与此同时,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景观变化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巧热点,多位学者通过研究景观变化来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效应,取得了很多成果(z keken et al.2015,mathias k et al. 2015,j skalos et al. 2014);刘珍环等人(2013)通过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河流水质效应,得出当河流河岸带缓冲范围在100-200m时,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最显著:roberta aretano等人(2013)研究了vulcano岛人类的经济活动对当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michiro fujihara和 takao kikuchi (2005)用8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揭示了景观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其在nagara河流域的变化情况;wei ouyang(2009)分析了黄河流域水电项目开发对区域景观格局的累积影响,研究表明景观多样性变化指数与水电开发指数高度相关。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根据以往对上海地区水质与土地利用模式关系的基础研究,本研究试图利用景观指标、gis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关系进行估计。
目的是探讨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以及影响是否与不同的空间尺度有关。
(1)利用gis技术并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对黄浦江区段进行空间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对河岸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河岸的自然度、生态景观、生态系统退化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二是对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功能和退化机制的研究;三是对退化河岸带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
但关于河岸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以及水质之间的响应机制之间的研究目前较少。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可对河流水质、区域气候、植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造成河水断流、水质污染、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等严重后果,针对该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提升河岸带的生态功能以及结构与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