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些年来,乡愁这个话题越发的火爆,乡村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而乡村公共空间是其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不仅仅是其具体的使用功能,还表达出一种文化的情怀及其生活生产方式。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构建是提高乡村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与发展,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构建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南京市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探索出一套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的优化模式,既要考虑到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以记得住乡愁和留得住乡村为主线,充分考虑到村落公共空间的选址布局以及建设形式,营造村落共同体有形的物质空间和无形的精神家园。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概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出现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论著中,公共空间的概念由美籍德裔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发现。但是其概念不准确,具有模糊性。后来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此书的一章中,德国学者哈贝马斯(Habermas Jtlrgen)提出来明确的定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逐渐进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及相关领域,从此,公共领域的研究逐渐被西方学者重视,并波及全世界。而我国最初关注的公共空间主要局限于城市中,如李德华先生在《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指出城市的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而在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建设,很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村落公共空间。
(2)国内概况:国内目前对于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集中在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特征以及其演变的特点原因等方面。在村落类型的涉及面上比较广泛。有关于历史文化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例如戴林琳,徐洪涛的《京郊历史文化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动因、体系构成及发展变迁》等;有关于古村落的公共空间研究,例如杨迪,单鹏飞,李伟的《试论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以太湖明月湾古村落为例》;有关于新农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例如肖晴,杨超的《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也有关于少数民族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例如陈柳的《一个布朗族村落公共空间的调查》。不过研究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这一部分,例如梁林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秩序研究》;管岩岩,赵雯的《感知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等。研究的方法多数是建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社会学者多从社会秩序、社会活动、社会结构关系等相关方面入手去分析村落的公共空间,直接出发点一般都是村落的社会如何影响着公共空间。而规划学者多侧重于空间类型和形态,直接出发点一般都是空间如何去影响村落中的人们的生活。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研究内容:在对南京市六合区长江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资料,研究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的相关内容:明确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其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一套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的优化模式,从而有效解决目前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构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2)研究计划:2019.1.05~2019.02.28查阅文献资料,为论文写作积累素材;2019.03.01~2019.04.15实地调研南京六合区长江村;2019.04.16~2019.05.15完成资料收集并进行资料整合,论文撰写;2019.05.16~2019.05.30修改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南京六合区长江村的实地调研,将采集的数据和现场照片,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而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使论据充分,结论可信。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