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近自然植被景观构建浅析——以南京六合区长江村为例开题报告

 2021-08-08 15:54:4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农业大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然而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小农经济制度逐步解体,传统农业走向衰落,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的差距持续拉大。当前,农村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环境质量是全面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农村环境更是这短板中的短板,瓶颈中的瓶颈。

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04年到18年连续十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以此为主题。进入新时期,面对新局势、新机遇、新挑战,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环境的建设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乡村环境建设中,自然植被作为有生命的景观材料,承载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对于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独特意义。因此,对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显著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概况:

marco vizzari认为在城乡规划中可以利用土地利用程度表示的不同景观特征。城市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空间强度这几个要素,因其可帮助规划土地空间布局,决策土地利用强度和功能,被认为是识别利用程度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法,不仅突出了主导性景观,而且突出了边缘的过渡性景观,而过渡性景观又是土地利用之间最关切的相互作用形式。

gayer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理论,要求按照永恒互栖的生命因子的必然结果来建设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森林结构关系自我保护能力的前提下开展遵循自然条件的林业活动,产生可以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经营模式。此模式使林分能够进行接近自然生态的自发生产,以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的情况下使天然种群得以恢复,最大程度上维护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近自然景观也是属于经过人工改造后的第二自然,它不是简单地模范自然,更不是要求回到原生态的自然状态,而是创造满足人类需要且符合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环境,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六合区长江村实地调查结果,阐明南京六合区长江村的地理位置、乡村历史文化所造成的地域特色对当地自然植被造成的影响,对乡村近自然植被景观的构建以及乡村自然植被选择和配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近自然植被景观构建模式的特点,得出结论,提出合理建议。

研究计划:

2018.01.01~2018.02.28 查阅文献资料,为论文写作积累素材; 2018.03.01~2018.03.29 实地调研南京六合区长江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园林是一门交叉学科,向来强调多类学科糅融.本篇文章的研究调查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综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多管齐下。

希望从多个角度去论述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为什么需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近自然植被景观,力求将在构建植被景观时生态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标准表达清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