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草地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屋脊,面积近26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张镱锂 et al., 2002)。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导致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再加上近年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约有三分之一的草地已经退化,并且退化草地面积还在不断增加,随着草地不断退化,草地的生产量、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减少,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郑度, 1996),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研究、恢复和重建十分必要。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功能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褚海燕, 2013; 赵宁宁, 201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受土壤理化属性等非生物环境影响;我们对地上植物群落属性怎么影响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如何反馈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依然不甚了解。
本研究基于之前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草地人工构建群落(2003年起),取样测量优势牧草单播、混播十余年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属性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材料:我们选择了青藏高原上的三种常见的草种,以供我们的试验: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羊茅草(festuca ovina)。
这些物种在叶形和物种高度上具有不同的表型性状,并被广泛用于草类的饲料生产。
垂穗披碱草是最高的物种(800-1200毫米),有稀疏的灌木叶子;中华羊毛是中等高度的物种(400-700毫米),有稀疏的灌木叶子;羊茅草是一种较短的物种(100-350毫米),带有小布什的叶子。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本研究中,各人工构建群落土壤初始状态完全一致,长期控制实验的分析结果将更加有力地阐明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澄清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反馈作用提供坚实基础。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3.4~2018.3.19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提交2018.3.20~2018.4.5 完成中期报告2018.4.6~2018.4.20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018.4.21~2018.5.5毕业论文初稿撰写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