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1-09-15 13:01:1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马尾松是不耐庇荫,喜光、喜温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马尾松分布极广。幼年稍耐荫蔽,能在杂草丛中生长,34年后穿出杂草逐渐郁闭成林,为我国长江流域各省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也是江南及华南自然风景区和普遍绿化及造林的重要树种。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的一种育林方式。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育林方式。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利用马尾松适应性强、天然更新良好等特性而进行封山育林20年后的马尾松林,因此,本次实验将以研究封山育林20年的马尾松林林分结构为内容,对比未经行封山育林的林地,对它们的结构特征等做出比较。通过对样地的实际调查,了解封山育林20年的马尾松林分结构特征,为科学经营马尾松林提供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封山育林研究进展:徐化成、刘先银等(1991~1993),在我国首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山海关林场封山育林40年来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封山育林后,景观要素类型的主要变化是斑块的破碎、消失、合并、扩大或缩小;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森林岛数目增加,总面积加大,形状指数降低。封山育林后的24年间(1954~1978),灌草群落向灌木林、天然林等转化十分明显;24年以后(1978~1991),裸岩向其他类型的转化显著;裸岩优势度值下降,总面积减小。这一研究定量地阐述了封山育林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过程,揭示了长期封山育林可使景观森林化这一必然趋势。白育英(2000)通过26年封育与封育前对比,即通过航测相片的对比发现:无论从林班的总体或某一小班看,总趋势是幼龄林形成近熟林,疏林形成密林,散生林形成疏林或密林,灌木林地和宜林荒山经人为造林措施形成人工林,林分面积增大,林木胸径增粗,活立木蓄积增大。

 徐化成、刘先银等,研究表明,经过40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该林场的森林覆盖率由7.8% 提高到74.7%。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来源于天然林(主要是油松林、槲树林、椴树林)面积的扩展,灌草群落、天然林地向天然林的转化以及人工造林,其中封山育林使森林覆盖率提高52,人工造林提高14.9。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对封山育林20年的马尾松林进行林分调查,调查的林分因子:1、林分概况,2、树种组成3、平均胸径4、平均树高5、林分密度(疏密度;郁闭度)6、稳定性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马尾松封山育林20年的林分结构特征。

胸径:在样地内测定每株树木胸径,采用径阶2cm,起测径阶为4cm,并计算平均胸径。树高:对样方内每株检测木测量树高,并绘制胸径-树高曲线图,根据平均胸径查出条件平均高。同时记载地形地势(坡位、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土层厚度、病虫及卫生状况、林分的主要特点等。数据分析要用数理统计方法。并和没有进行封山育林的林分进行比较。综合评价封山育林的效果。学生在调查记录过程中,要求一丝不苟,充分掌握研究方法,认真仔细,数据可靠。

第一阶段:在选定的马尾松林实验样地选3个标准地,然后进行标准地调查、林分踏查,要求认真、细心、严格进行外业调查工作,作好记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马尾松具有适应性强、天然更新良好等特性,而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

对马尾松的封山育林在先前就有实施,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或有效控制了马尾松毛虫对于马尾松及其周边植物的破坏,起到了良好效果。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封山育林长达20年的马尾松林,实验历时之久,实验对象之代表性,对于实验对象特征研究之全面性,都是本实验的重要特色,拥有较为实用的价值和特殊而全面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