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昆山市以提升生态景观品质来促进城市和谐发展,通过营造水路相伴的绿网格局可以高效整合城市绿地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休憩空间。
通过生态工程技术,营造水路相伴的城市绿网格局,并对其进行生态、社会、经济效应综合性研究和评价,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2.1 完善绿地系统结构,提升绿地生态功能 传统的见缝插针使得城市绿化斑块破碎,这种被动式绿地规划观念已经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符合生态环境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而水路相伴的绿网系统格局将破碎度高的斑块无缝对接,水、路、绿相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绿色生态系统,给水生植物、水生生物、鸟类等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通道,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可降低水对土壤的侵蚀,增强景观镶嵌度和抗逆性,同时增强城市环境的稳定性。
1.2.2 形成比较完善的系统评价方法 对水路相伴的滤网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数据采集和现场调查,采用多维度评价模式对系统进行科学综合评价。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主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人类活动与生态理念相互结合已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识,而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的地区毫无疑问就是城市。
如何通过生态手段改善城市道路绿网质量是许多国家生态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水路相伴绿网格局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在国外已经成功应用与多个层面。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研究通过对昆山典型道路绿网的现场调查和数据采集分析水路相伴的城市绿网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佐证其生态格局发展的科学性和应用的可行性。
1 植被结构调查 本次研究以长江北路、马鞍山路、江浦路、长江南路共4条城市典型水陆相伴道路为样地,每隔一百米设置一个采样点,进行进行城市植被调查。
调查时,测量河道宽和绿化带宽,记录主要植被种类及胸径、树高等。
4. 研究创新点
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有如下特色创新: 采用土壤、植被复合分析综合评价新型城市道路水路相伴的绿网系统结构和功能。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